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攻略 > 游戏攻略

荣誉骑士2君主远程骑兵怎么切近战武器(如果让你给某一个古人写一份简历,你会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3-06-09 16:03:56作者:小编酱

如果让你给某一个古人写一份简历,你会怎么写

刘备:

背景:大汉集团名誉董事长的叔叔。

任职经历:

在刚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就和两个朋友结拜为兄弟,同进同退。

1,因有业绩,我出任安喜县县尉。可惜,刚上任不久,就遇到裁员。因不满上级督邮的傲慢态度,一气之下,我把督邮吊起来打200鞭。然后,我就走了。

2,后来,漂泊一段时间后,我到同窗好友公孙瓒的公司任职,任职别部司马,和青州刺史田楷一起阻击冀州牧袁绍。公孙瓒的死(199年)跟我没关系,我(194年)早走了。

3,本来我和同窗一起干的挺好。此时遇到一个机遇,曹操集团恶意收购徐州公司!救援徐州的话,我就有机会成为徐州大股东。于是,我带着实股救援陶谦集团。后来,陶谦病死了,我真的就成了徐州集团董事长。

4,我在率领徐州集团阻击袁术的恶意吞并时,不小心被吕布抄了后路,成了吕布手下的小股东。早知道,就不接纳吕布入股了。后来,因为股份问题,我被吕布逼走了。最后,也是报应,吕布这个小人也死了。

(我二弟,爱看书)

5,从吕布集团出来以后,我携干股就到曹操手下任职豫州牧。曹操本来只是大汉集团的一个,竟然欺负我侄子。我找个机会,拿下车胄的股份,自立门户。不想,还没等我替侄子初期,曹操竟然找我报仇。

6,因为势单力薄,我携干股转投袁绍资本。可惜,袁绍这个人太狂妄自大,不听下属建议,最终兵败而亡。

7,从袁绍那出来,我携干股转投远亲刘表公司。没想到刘表公司内部股东有矛盾,两个儿子争家产,没我的份啊。刘表死后,我带着自己攒的股份出来自己创业去了。

8,创业第一战,我联合东吴,阻击曹操资本南下,捞到第一桶金“荆州”。从此,边开始了自己的争王夺霸之路。

(我三弟,脾气不好,爱打人)

总结:只要不是曹贼,谁当我领导,我都没意见。反正,他们都没有我命硬。只要你们公司领导同意,我明天就去上班。

(文|勇战王聊历史)

韦昌辉杀掉杨秀清后,为何还要大开杀戒

韦昌辉之所以要在诛杀杨秀清后扩大规模,并非仅仅只是韦昌辉个人复仇。这个祸根,早在永安建制时,就已经埋下。

太平天国的诸王都是实授王

永安建制时,洪秀全一口气封了五个王。这五个王,都是实授王。他们都可以开府,都有自己的官僚系统、私人。

历史上,唐朝的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天策府的将领们和秦王说,你要么采取行动,要么放我们回家。因为他们知道,如果秦王被太子击败,他们都很可能被杀。

如果李世民在权利斗争中被谋害,天策府的这些将领会不会考虑被秦王报仇?


因为,这些府将、府兵,一旦老大失败,他们都极有可能会遭到牵连。像魏征这种依然被忠用的,都可以成为千古佳话了!

显然,成为千古佳话的概率是很低的。

韦昌辉后来敢带3000部队攻打天王府,而这3000人也居然听令而行,可见,这些府兵,忠诚的是北王这样的主子,而不是天王。

因此,在杀害杨秀清之后,继续除掉一些东王死党,并非仅仅“因为私人恩怨”。

从这个角度来看,“天京”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即使这些王格局大一些,也会在形势更好的时候进入内讧模式。

相比之下,在同时代清朝发生的辛酉中,慈禧等人夺权过程中,仅仅只诛杀了3人,其他人或流放,或不追究。这就是因为,大清的王爷,都是虚职,他们手下的人,都是大清的臣子,而非某王府的臣子。因此,在雷霆手段完成夺权后,可以“余皆不问”。

但对手是“实授王”时,胜利方恐怕就很难这么从容了。即使英明大气如秦王李世民,也长时间受到“太子余党”的困扰。

只要翻开历史书,我们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实授王”都会酿成祸害。

汉朝的韩信、英布;清朝的三藩,这些拥有实际权利(或较高威望)的王,无一有好下场。即使是同姓王,也都常常是的源点,如汉“七国之乱”、晋“八王之乱”、明“靖难之役”等等。

古往今来,拥有实权的异姓王,多没有善终。他们几乎不可能与天子长期保持互信。


从这个角度看,即使天王、东王、北王等人拥有更大的格局、更高的素养,太平天国诸王的内讧,也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东王府的规模巨大

由于天王长期不理朝政,东王府几乎成了事实上的权力中心。

《贼情汇纂》详细记载了东王府的人员规模。其中,有几个关键信息:东王府,自己就设立了六部。(吏、户、礼、兵、刑、工),掌管事务。这些人员中,职同检点的141人;职同指挥2人;职同将军3414人!

换而言之,如果韦昌辉本着“斩草除根”的心态来,东王府下面光将军以上就有3557人!牵连下去的下级军官、士兵,难以估算。

被血腥的,几乎是当时太平天国的中枢系统,此后太平天国纵然依然有名将,但再无当初的“规整”了。


当时韦昌辉总共带入天京的也就3000人,人数还不如东王府的将军多!东王余党要是为东王报仇,韦昌辉被杀个100次都有可能!

这,大约就是韦昌辉心急火燎大的原因。

本应可控的局面,演变成血腥

可是,即便如此,这场大也本应可以避免。或者说,本应规模小很多!

在杀害东王府两天后,天王下诏(也有说是伪诏)5000名最精锐的东王余党前往礼堂观北王、燕王受刑。这5000多人都依照规定放下武器而去。

可见,此时天王是完全有能力,有威望控制局面,从容处置“东王余党”的。

所谓“树倒猕猴散”,在这些“东王余党”中,真正愿意死心塌地为东王复仇的绝对是少数。

即使是杨辅清,后来在得到妥善对待后,也能忠心耿耿,为太平天国拼到底。何况他人呢?

而韦昌辉,当时总共带来3000多人,洪秀全如果有心制止,是绝对有能力制止的!

而洪秀全在整个过程中几乎毫无作为,任由韦昌辉扩大范围,如果不是昏庸至极,就是有意为之了!

洪秀全本应有能力早早制止,妥善处理,而不是事前不制止,事后甩锅。


不管是昏庸至极还是有意为之,洪秀全的事业,也在这场不断扩大的中走向了没落。

杨韦之间的私人恩怨,应不是大的关键

至于杨秀清过去对韦昌辉的侮辱、责罚,我认为应不是大的关键。

杨秀清给韦昌辉的私人恩怨,韦昌辉所恨者,应该也就是杨秀清,再扩大一点,第一天的“血洗东王府”应该就已经完成“雪耻”了。

而后来扩大的大,我认为主要是源自韦昌辉对“复仇”的恐惧。

正因为天王的无所作为(或有意为之),韦昌辉才在恐惧的驱使下不断扩大范围。

因此,我认为,韦昌辉在杀害杨秀清后的大,源自太平天国天生的制度缺陷,而天王在这次事件中的态度,则是推动这场大的关键。

曾国藩有多好色,又是怎么戒掉,成为一个“圣人”

曾国藩不是天生的“圣贤”,他的一生就是一个自我打磨的过程。人有七情六欲,曾国藩在这方面可能要超出正常值范围。

好友陈源衮新纳了一名漂亮的小妾,曾国藩第二天立马拎着礼物拜访,结果曾国藩一直盯着小妾看,搞得好友和小妾十分尴尬。回到家,曾国藩内心自责,觉得自己真是个禽兽。

时年十二月十一日,友人纳姬,欲强之见,狎亵大不敬。闻色而心艳羡,真禽兽矣。——曾国藩

曾国藩不是只在外面喜欢看美女,在家也常常不能自持,一次夫人欧阳氏生病了,曾国藩写到:

入夜心情不畅,又厌闻声。——曾国藩

夫人生病,曾国藩夜里心情烦闷,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心里老想着不好的事情,听到夫人咳嗽的声音,更是产生了厌烦之感。

功成名就的曾国藩也曾把自己的父亲接到身边孝敬,可是没多久父亲曾麟书招呼不打就回老家了,写信给曾国藩,要他不要忘记自己的人生理想,不可纵情于男女之事。原来曾麟书与儿子住了一段时间,实在受不了儿子儿媳~

读了父亲的信,曾国藩感到羞愧不已,回想自己的人生理想,决心严格要求自己,修养身心,然而戒色是其中最难的一关,曾国藩也是经过了一番折腾。

一开始曾国藩每天用日记来监督自己的行为,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可是一不小心,不好的想法就会从脑袋里蹦出来,这个方法收效甚微。

曾国藩又想到找人监督自己可能会好点,于是就让如父亲般的长辈来监督自己。这个方法还真有效果,曾国藩确实改善了不少。

从自身找原因,转移注意力,靠别人监督管一时,要想彻底解决问题,达到修身的效果,还得靠自己,曾国藩想来想去无非是精力太旺盛,如果白天精力都耗光了,晚上岂不是倒头就睡。于是曾国藩开始每天加大量读书习字,写文章,增强体育锻炼,搞得自己筋疲力尽,也就不想那事了,注意得到了转移。日积月累,从而真正的改变了自己。

曾国藩曾经记录过“一戒吃烟,二戒妄语,三戒房闼不敬”,曾国藩最终都改掉了这些毛病,而且不断的提高自身修养,终成人人称颂的“圣人”。

结束语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但如果能意识到并加以改正,提高自身修养,我们离成功也就不远了。任何成功,如果没有良好的修养,终究会是镜花水月。

元帅与将军有什么区别

当然是有区别的。

以新的十大元帅以及十大将领为例,就可以看到差别。

1955年2月人大常委会通过的《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规定:对创建和领导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元帅军衔。

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解放军的创建人,是军团级的高级将领,还要立有卓越功勋。

比如元帅必须是工农红军的创建者,是重要武装起义的领导者或者参加者,比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黄麻起义等等。

另外,还必须是主要革据地的创建者或者领导者,是中央的主要领导者,是战争的主要领导人。起码得是八路军的副师长或者新四军的副军长。

解放战争各大野战军的司令级领导人。

所以这十大元帅都符合这个条件:、、、、、、罗荣桓、徐向前、、。

其实还有一些人也符合,但都没有评。

比如元帅最开始入围的有三人:、、。

当然是可以评元帅的,甚至评元帅的话,可能仅在之下,是第二元帅,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他是解放军主要创建者之一,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 南昌起义的总指挥。也是工农红军的总政委。尤其是的政治工作,可以说是鼻祖之一。

革命武装的早期雏形-大总统府铁甲车队,就是组织者之一,这个队伍就是后面北伐军主力叶挺独立团。还领导过多次的工人运动。上了井冈山,也是军事领导小组的成员。

以这样的经历,当然是元帅人选。其实在特殊的一段时间里,是以一位将军的身份进行工作,这就是解放战争刚开始时,在上海进行工作。发动内战后,不让在上海设办事处。那好,不设就不设,我们搞一个公馆。

就是大家熟知的周公馆。而这个周公馆的英文解释是:将军官邸。

这是跟外国人进行沟通时的名片,外国人报道的讲话,通常也会注明,这是周将军说的。

第二位是。大家的印象,是搞工人运动的,好像军事参与不多,这其实是介绍的不多。的军事也是很厉害的。抗战时期,华北的工作就是在领导。八路军在华北的壮大十分显著,从四万人发展到十五万人。

后面,又去了南方,主持新四军的工作,使皖南之变后的新四军重新恢复战斗力。

可以说,也绝对是元帅人选,排名应该也相当高,至少在之前。

第三位是,张震回忆说:“小平同志特别聪明,他从来没上过军事院校,但是却能指挥千军万马。”

也是解放军主要创建者之一,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第七军跟第八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指挥两大野战军等等,一直是重要的军事领导者。

这三位都是原本要评元帅的,但当时划了一条线,就是已经离开,从事工作的就不要评元帅了。所以三位最终都没有评元帅。

另二位的原因就比较特殊了。

一是粟裕,粟裕是评了大将。以他的战功,当然评元帅是没什么疑问的,毕竟他在解放战争中的功绩跟并行,但是评元帅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比如粟裕当时的职务是总参谋长,总参的位置跟苏联的总参位置是不同的,职位上可能比直接指挥部队的方面大将要差一点,而粟裕曾经三让司令,一直以副司令的职位指挥部队。另外,粟裕当时也不是成员。

第二,粟裕早期没有等人显眼,他不是的创始人、缔造者或者某个革据地的创建者。资历上差了一些。

所以,粟裕有元帅的战功,而不能评元帅。

最后一位能评元帅的当然是毛,毛原本是要评大元帅的,礼服都准备好了,是在天津军需厂生产的纯手工礼服,但是毛自己不愿意当大元帅,他说穿上这个元帅服不舒服,以后也不方便到群众中去,跟群众沟通起来不方便。

他推辞的同时,顺便就问身边的,说你也部队呆过,你要不要评元帅?

当场表态不评。随即毛又问跟:“你们的元帅军衔,还要不要评啊?”

两人也摆手说:“不要评了,不要评了。”

毛一席话,包括他自己,四个人辞去了元帅的军衔。

而大将的标准比元帅要低一点,以解放战争为例,各大战略区部队的副司令就可以评大将了。

而大将名额有限,有的可能有大将的资历,但最终也是评了上将。

比如有人说,刘亚楼是元帅的战功、大将的职务、上将的军衔。

在红军时期,刘亚楼就是的老部下。长征时,是红一军团的军团长,刘亚楼是红一军团红二师的政治委员,参与了红二师的很多战斗。而长征途中,很多大战恶战就是红二师打的,最著名的就是飞夺沪定桥。

可以说,在红军时期,刘亚楼就是师一级的干部,这个是评上将的硬指标之一。

可是,在抗战时期,却很难听到刘亚楼的名字。为什么呢?因为刘亚楼去了苏联。

在1939年,刘亚楼到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还参加了苏联的卫国战争。与时同时,因为平型关大捷后受伤,也到苏联来养病,两人就此再度有了交集。

两人经常在一起探讨苏德战场,当时两人准确分析出了德国将从白俄罗斯进攻苏联的计划,受到了苏联方的重视。据说,斯大林还想让刘亚楼入苏联籍。刘亚楼拒绝了。

而刘亚楼则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信息,就是斯大林愿意用三个师来换。

战争结束后,回到,随后去了东北。而刘亚楼也回了国,他在苏联一共呆了八年,可以说全程错过了抗战,但同时也有收获。

经罗荣桓介绍,他到东北担任东北联军的参谋长。亲自出门迎接,说你来了,就抵我三个参谋长。

这个话并没有夸张,因为参谋这个职务在早期的中并不受重视,大家一开始都是运动战,游击战,参与人员不多,战斗情况不复杂,都是由军事长官一人说了算。而到了解放战争,战斗的人员以十万,甚至是百万计,没有一个参谋部是无法帮到作战计划的。

而刘亚楼在苏联学习工作八年,对大兵团的参谋工作得心应手,他一来,就补足东北联军的这一块最大的短板。

当时,负责大策略,罗荣桓负责政工,刘亚楼负责具体的落实。三人并称“林罗刘”。

前两位都是元帅,跟元帅搭档,评个大将是可以的。所以这是民间一直认为刘亚楼可以评大将的原因之一。

在东北,四战四平、打锦州,刘亚楼都提供了很好的建议。而在解放天津时,刘亚楼独挡一面,任前敌总指挥,一天结束战争,歼敌十余万。可以说充分展示了其军事才能。

接下来,就该南下了,可就在这时,毛把刘亚楼调走了,让刘亚楼当空军司令。

毛为什么调刘亚楼当空军司令呢?主要是刘亚楼在苏联呆过八年,懂俄语,空军的建设又主要靠苏联的帮助。另外,刘亚楼在东北兼任过东北航空学校校长,有工作经验,所以毛觉得刘亚楼是个合适的人选。

刘亚楼本人是不愿意的,他还想跟着一起下南方打仗,也暗示他,发电报:盼不要接受空军司令一职。

刘亚楼就跟毛说,我晕机啊,怎么可以当空军司令。

毛笑了,好啊,空军司令晕机,海军司令晕船。

原来,新任命的海军司令肖劲光是个旱鸭子,还晕船 ,但毛还是点了他的将,让他担任海军司令,原因之一,肖劲光也留过苏。

还有许光达大将,也是留过苏,担任了第一任装甲兵司令。

于是,刘亚楼只好当了海军司令,失去了刘亚楼这位高参,也似乎大意了,在跟白崇僖的较量当中,在青树坪吃了大亏,当时的钟伟被白崇僖吃掉了一个师。这是钟伟后来没有评上中将,只评少将的原因之一。

而刘亚楼当了空军司令,又为他评大将加了法码,毕竟当时的司令,肖劲光还有许光达都是大将。

而到了评军衔时,还专门写信,说评大将是不是多考虑一下井冈山出来的将领。其意思就是暗示可以评刘亚楼大将。

这是很难得的,因为这个人一向不爱出面替人说话,像钟伟将军因为评了少将,有点不满,还被毛叫去批评了一顿。

最后,刘亚楼还是评了上将。其实大将里,只有粟裕是特别突出的。其他大将,如果评上将,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行,像肖克在红军时期当军团长,曾跟一个级别,按资历可以到元帅里的,都只评了上将。

而在1965年,刘亚楼被查出得了癌症。在这一年去世,时年才五十岁。可以说是英年早逝,跟另一位大将陈庚一样。如果活得长一点,肯定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刘亚楼临终前,从来不探病人的破例来到刘亚楼的病房,坐在床边,深深叹息。

去世后,刘亚楼的葬礼是按国葬的标准来进行的,地点在中山公园中山堂,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举办葬礼的地方;他去世后,有十万人前往吊唁,这是很少见的。第三,所有的在京领导人,除毛之外全部出席并签到。、、、等都有出席。这个签到薄也创了一个记录,是领导人签名最全的一个签到薄,本人则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罗瑞卿致悼词,灵车则由护送。这应该是所有上将中,葬礼规格最高的一位了。

那他的葬礼规格为什么这么高呢?

这可能是中央对他的一种特别补偿吧,国防大学副教授卢勇说:他是元帅的战功、大将的职务、上将的军衔。

还有的评了大将,却高风亮节,主要要求按上将标准执行的。

比如许光达大将。

许光达是湖南长沙县人,17岁加入党,后来被选派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是第五期学员。毕业后进入国民党张发奎的部队,南昌起义时,从所部前往南昌参加起义,当时他是一名排长。抵达时,南昌起义已经结束了。许光达直到宁都才追上起义军。

后来,部队在三河坝分兵,许光达跟大部南下,则率部阻击。

许光达在战斗中负伤,留在一个农户家里养伤,就此跟部队失去联系,直到1929才找到组织。此后,他被派往洪湖苏区,担任红6军的参谋长,成为的部下。

接下来,我们要介绍许光达比较幸运的地方。

首先,他在后面的战斗中又负伤了,这对他来说,或许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因为当时的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搞了四次 “肃反”,杀害了大批军事将领,这里面有很多著名的将领,比如湘鄂西苏区创建人之一的红3军9师师长段德昌、红3军政委万涛、红3军参谋长兼红7师师长孙德清等人。

许光达因为负伤,去苏联治病,可以说躲过了这一轮“肃反”。

在苏联除了治病,许光达还学习了汽车、坦克、火炮的知识。这对他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从苏联学习回来的将军后来都受到了重用,比如刘亚楼搞空军,肖劲光搞海军。许光达则被任命为装甲兵司令员。当时,还想让他去搞外交公司,许光达还是留在了里。

从苏联回来后,许光达到了延安,参与了抗战跟解放战争。在战争中,他也是数次大难不死。

有一回,他在一堵墙前的豁口观察敌军阵地,观察完后,他离开豁口不到数分钟,另一个警卫员站到豁口处,也想张望一下,结果敌方机关枪扫射,一个冷弹将警卫员。

前线是很危险的地方,刘志丹就是在阵地前打探敌情而牺牲的。

又有一次,许光达躺马出去,突然敌军飞机袭击,一阵扫射,坐骑被扫中,倒地后将许光达压在身上,过了一会,敌机折返回来又是一阵扫射,坐骑再中数弹死亡。而许光达安然无恙。

早期著名的军事将领黄公略就是被敌军扫射而牺牲的。

还有一次,许光达在指挥所打,突然敌人的飞机过来,扔下一个炸弹,正好落在屋顶上。许光达连忙撤出,可等了半天,炸弹没有炸,上楼一看,是个哑弹。

左权就是头被炮弹的弹片击中而牺牲的。

可以说,许光达是数次死里逃生。

最后,再介绍一下许光达评军衔的事情。

当时,定了许光达是大将,因为许光达是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人物。

但许光达觉得自己评得高了。

据说,他跟老上司元帅有一个对话。

许光达问:“如果柳直荀、周逸群还在,他们授什么军衔?”

答:“他们两人很可能像总理、一样,搞行政或者党务工作了。”

柳直荀是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周逸群是湘鄂西苏区的创始人,他们要在,如果评,也至少是大将。

许光达又问:“贺锦斋、段德昌要是不死呢?”

贺锦斋是红四军军长,在战斗中牺牲。段德昌是红九师的师长,是红二方面军军事能力非常突出的人才。

答:“那会是大将。”

许光达说:“我跟他们比,德、才、资都不如他们,所以我不能评大将,我请求改授上将。”

许光达甚至推荐了王震来顶替自己的大将位子。

这个请求被毛否决了。毛表示评大将已经定下来,就不改了。毛还说道:“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许光达知道后,一夜睡不着,念念自语。

“授得太高了”

“上面还有那么多人比我强”

“好多人性命都丢了啊!”

最后,许光达接受了大将的评衔,但他坚持拿行级五级,也就是上将的工资。

他也是所有大将中唯一拿行政五级工资的人。

还有的网友认为,二方面军也有资格授大将的是肖克。

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肖克上将的资历是很老的。

肖克上将是黄埔四期的学生,毕业后在叶挺的部队任连长,参加过南昌起义,随后到达井冈山,在红四军任连长。到了1934年,就开始任六军军团的军团长。

此后,肖克率部西征,与会合,创建了湘鄂川黔革据地。此后开始长征,任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长。地位仅在之下,所以有的亲说,如果红二方面军要选一个大将,肖克是个合适的人选。

此后,肖克在抗战时期任120师的副师长。可以说在八路军三个师的指挥员里,地位很高了。

比如115师的师长,副师长都是元帅。

129师的师长,副师长徐向前也是元帅。

120师的师长就是元帅。

一些八路军的旅长也当上了大将。比如386旅的旅长陈赓。

当时,给八路军的将领授军衔,授了一个上将是,六个中将:、、、、,这五位都是元帅,最后一个就是肖克。

还授一些少将,比如徐海东、黄克诚,这些后来都是大将。

可以说,抗战开始时,在国民党的眼中,肖克的地位是很高的。

由此来看,肖克评个元帅也不是完全没可能,评大将完全可以,评上将似乎低了。

其实, 许光达大将当时认为自己评大将高了,推荐了二个人选,一个是王震,另一个就是肖克。

肖克之所以跟大将甚至元帅失之交臂,还是有一些比较客观的原因。

抗战,没有赶上大发展的时期。

脑洞老师介绍过,八路军三个师的师长是最牛的一群师长。而这三个师的副师长,都是可以派出去独当一面的,后面也确实这样做了。比如115师的就到了晋察冀,开辟了敌后根据地,搞得非常好,这也是能够评上元帅的硬指标之一。

肖克也迎来了这样的机会。

1939年,肖克被派去开辟冀热察根据地,出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兼政委。

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肖克也充满信心,出发时,写了一首诗:“建立挺进军,深入敌心脏。放眼冀热察,前途不可量。”

可是,去了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日本开始回师华北重点对付八路军。中央考虑如果拉大战线会被敌人击破,所以撤消了挺进军挺进冀东的决定。

这样一来,肖克的才华就没有得到施展。

在这期间,肖克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浴血罗霄》。我们知道,开国将领很多有才,是个诗人,而像肖克这样能写长篇小说的,确属罕见。

可以说,肖克在抗战错过了发展敌后根据地的大好机会。

在解放战争时期,肖克同样有一个机会。

肖克后来去了晋察冀军区,担任副司令。晋察冀成立了一个野战军,肖克担任司令,罗瑞卿任政委。这是肖克跟罗瑞卿的一大发展机会。如果能够壮大自己,开辟根据地,肖罗组合将有可能成为像粟裕相似的一个组合。

那么,肖克凭战功再加资历,评元帅都是有可能的。

因为各种原因,这个野战军没有大发展起来,肖克后来去了后方办军校,杨得志取代了他的野战军司令一职。

所以,有时候也要看机遇。

55年评军衔,普遍认为肖克还是够评大将的,但因为大将只有十名,所以有一些就不得不放到上将这个级别。

毛也是很清楚的。毛说 “萧克授的是上将军衔,大将没什么可说的,上将更没什么可争的了。”

而将肖克评为上将,则产生了另一个作用。

当时,也有人对自己的上将军衔不太满意,比如上将,心直口快,找到,表示自己也有资格评大将。

周总理说:你看肖克也是上将啊。

上将就此不说话了。

肖克将军活了102岁,是寿命第二长的开国上将。第一位是吕正操。

最后为大家介绍一位我很喜欢的大将,这位大将是黄埔毕业生,南征北战,战功无数,但提起自己的成绩,他用一句话形容:我跟毛是老乡兼校友,和元师在一个团当过兵,救过的命,周总理和邓大姐结婚我出过力,指挥打过仗。

这个人就是陈赓大将。

陈赓大将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看第一条:跟毛是老乡兼校友。

陈赓是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将门之后,祖父陈益怀是从二品的湘军将领。而毛是湖南湘潭人。

两个县是邻县,毛的外婆就是湘乡人。陈赓跟毛两人的家相隔不过三十里。当然是正宗的老乡。

那校友呢?

两人都在湘乡的东山高小读过书,这可是当时的名校。毛当然是师兄,他比陈赓大十岁,他离开东山高小五年后,陈赓才进入东山高小,所以是校友,但并没有在东山高小相逢。

再看第二条:和元帅在一个团当过兵。

读完书后,陈赓被家人安排婚事,他不满而离家出走,然后去当兵,当时湖南人很盛行当兵,这应该是受了曾国藩的影响。

陈赓当时入的是湘军第二师3族6团2营。

有一个人因为杀了当地恶霸,比陈赓早几个月进来当兵,这个人就是。

进的是一营。两个人都是最底层的士兵。

虽然是一个团,两个人交往并不多。

两人后来都离开了这个团。离队后加入了粤军,做了团长,然后在湖南平江发动起义,此后率部上井冈山,跟会合。

而陈赓也离开了湘军,到长沙铁路局当一个小领导。巧的是,他所在的长沙铁路局有一个干杂活的长夫,后来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成为了上将。

这个人是王震。

这就是缘份啊。

而陈赓跟再一次见面,已经是在苏区了。

此后,两人打交道的地方就多了,是陈赓的上级,因为平时很严格,是不多可以镇住陈赓的人。

陈赓的性格开朗,天不怕地不怕。

另一个能镇住陈赓的就是。

那么,我们再说第三条,为什么陈赓说周总理和邓大姐结婚我出过力呢?

陈赓跟的关系非常亲密,两个工作上的交集很多。在黄埔军校时,是政治部主任,陈赓是其手下的党支部委员。

在上海主持中央工作,下面有一个特科,陈赓就是科长之一。

而在1925年,与邓颖超准备在广州结婚。给陈赓一张照片。

“这是你邓姐的照片,你去接一下她。”

陈赓拿着照片去码头接人,可是一船的人都了,也没有看到邓颖超本人。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邓颖超化了妆。陈赓拿照片根本没找到人。

陈赓垂头丧气回来,以为任务没完成,结果发现邓颖超已经到了。

还告诉他,你迟了一步,我们婚礼都办完了。

看来,这个帮忙也是没帮上,陈赓这样说,也是在调侃自己。

再来说说救。

陈赓进入黄埔军校后,很受赏识,把他调为自己的秘书。

1925年,率部东征军阀陈炯明,陈赓是他的贴身护卫。

在一次交战中,被围住,屡次突围都冲不出去。

这个时候,有点绝望了,准备掏出枪来。这个时候,陈赓把往背上一背,撒腿就跑,堪称神行太保飞毛腿,连跑几里地,一直背着冲出了包围。

所以,陈赓对是有救命之恩的。

后面陈赓被捕,也是知恩的,没有杀陈赓,而是把陈赓放走了。

最后,再讲一下陈赓指挥打仗的事情。

1927年时,陈赓参加南昌起义。当时,他是营长。

起义后,大军南下广东,碰到敌军阻拦。陈赓组织部队,这个时候,正好一个身影出现在陈赓的面前。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

那个时候,还是一个排长,职务比陈赓要低二级。

陈赓下令组织进攻,回答:不行啊,陈营长,我们人太少了。

这个人打仗非常谨慎,不太愿意打危险的仗。

陈赓直接一句话:“再说我枪毙你!”

这才知道严重性,率领部队开始冲锋。

后来,陈赓说:会打仗,但就是怕死,需要敲打。

大概因为这个原因,这个除了毛谁也不怕的元帅还有点怵陈赓这个大将。

骑士道内容

最初的骑士道最初所谓的骑士道,就是为了达成守护主君义务的事情以今天的标准,无外乎以下三种:一、作为封建制度的组成部分;二、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三、一种个人的行为、荣誉观和道德准则。公元800年,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一统西欧,被教皇加冕为“伟大的罗马皇帝”,12名跟随查理大帝南征北战的勇士就当然成了“皇帝的侍卫”,他们被人们称为“帕拉丁(Paladin)”,即圣骑士,统帅着当时加洛林王朝的法兰克骑士们。经过“铁锤”查理、“矮子”丕平、查理曼三代人的发展,当时的加洛林王朝已拥有整个西欧最强大的重骑兵。为封建主服骑兵役的军事贵族身份、以封建采邑作为经济来源、武士阶层所恪守的社会规则、教精神的融入、以及象征性的骑士授封仪式,这代表了中世纪初期的骑士在加洛林王朝已经成型,并成为之后整个欧洲的骑士制度源头所在。

收藏

相关游戏

更多 >
  • 热门资讯
  • 最新资讯
  • 下载排行榜
  •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