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攻略 > 游戏攻略

高门遗址在哪(请问诗中的“乌衣巷”在我国哪个城市)

发布时间:2023-07-29 00:33:14作者:小编酱

请问诗中的“乌衣巷”在我国哪个城市

乌衣巷就在南京夫子庙地段的秦淮河。

在开封,最大的姓氏是什么

河南具有非常丰富的根亲文化资源。可以说,根亲文化是中原文化的独特优势,是其他区域文化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

根亲文化的本质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对于“家”与“根”的信仰和崇拜。正是这种对祖根的依恋、对亲缘的向往、对故国家园的魂牵梦绕、对中华文化的自豪认同,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中不断酝酿、发酵、积淀、升华,最终形成强烈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享誉海外的“客家人”是由中原人多次南迁形成的,他们有别于当地土著居民为“客居”,因而被称为“客家人”,今天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有近一半都是“客家人”。如今,“客家人”大约有4500万人,分布于福建、、广东、江西、广西、四川、湖南、贵州等9个省(区)。无论何处的客家人,他们的家谱里都记载着祖根在河南的河洛一带。他们操中原古音,习中原古俗,不忘根本。厦门大学黄典成教授撰文指出:“同胞的祖根,500年前在福建,1300年前在河南”。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在河南。

河南的“根亲文化”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根”,一个是“亲”。不论从文化的角度还是从血缘的角度,“老家河南”都实至名归。国民党荣誉连战说:“中原地区是中华儿女心灵的故乡。”河南特有的根亲文化得到了海内外华人广泛的认同,是连接海内外华人的纽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

开封是许多大姓的发源地和传承地,姓氏文化活动一直比较热闹。姓氏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符号。各种各样的姓氏寻根追宗,大都不能避开河南,就拿开封来说,就是东南沿海和海外华人梦魂牵绕的寻根圣地之一。史学界和客家文化研究专家认为,在历史上客家人从中原地区五次南迁中,很多有影响的客家人是从开封一带出发的。开封素有“客家祖居地”和“河洛文化沃土”之称。

记载夏商周至战国时期历史的《竹书纪年》记载:“帝宁居原,自迁于老丘。”老丘即今开封陈留附近。帝宁史称季杼,是帝少康之子,为夏王朝第七代君主。帝宁在位期间曾东征王寿国(一称三寿国),帝宁在位17年,把夏王朝的疆域扩展到东海之滨。以后夏朝在老丘(陈留)历经槐、芒、泄、不降、扃诸帝,至夏王朝第十三世君主胤甲即位,再迁都于西河(今安阳东南),夏王朝在老丘建都约157年。因此,老丘是夏王朝鼎盛时期的都城,也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

由韩鹏、徐莉、乔建华合著研究开封上古历史的专著《洪荒开封——〈穆天子传〉原文新解》,通过大量考古和文献记载,考证出开封是洪荒时期华夏人文历史主要发源地,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

尽管某些观点值得商榷,但与拾人牙慧之作相比,该书是开封市在探索华夏人文历史发源和传承工作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对于实现把开封、郑州一带打造成“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核心区域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而深远。

近年,海内外客家人纷纷来开封寻根谒祖,掀起了一股寻根热,先后有“全球董杨童宗亲总会”、“世界魏氏宗亲总会”、“丘氏宗亲会”、“新加坡蔡姓宗亲会”、“菲律宾何氏宗亲会”、“泰国杨氏宗亲会”等上百个客家人社团来开封寻根谒祖。他们不忘桑梓,纷纷为家乡开封的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先生的祖辈就是唐僖宗时期从开封南迁的客家人,先生的孙女孙穗芳女士前几年专程来开封寻亲认祖。福建最著名的客家土楼的建设者是北宋灭亡时从开封迁出的。在有500万客家人,且祖籍大多在中原。史志专家沙旭升说,根据省文献委员会公布的数字,在排名前10位的大姓中,陈、林、吴、蔡、李、张、杨7个大姓及孙、程、魏、丘、汤等姓都是从开封南迁至的客家人。国民党荣誉吴伯雄的祖先就是从开封南迁的客家人,他2008年以国民党的身份率团访问大陆,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曾多次来开封寻根。2012年3月24日,吴伯雄莅临开封,先后参观了清明上河园、大相国寺、开封府等处,并盛赞开封是一个值得一来再来的地方。6月26日,吴伯雄从台北市开封街寄来为开封府、大相国寺亲笔题写的“人文荟萃”和“宗风流远”的题词。

壬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期间,开封成功入选“全球十大根亲文化圣地”,充分彰显了我市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当前,开封创建国际旅游文化名城的各项工作正全面展开,用文化引领开封旅游实现新跨越已成为共识,打好根亲牌,弘扬客家文化“带”全球华人“回家”,

恰逢其时。

下面着重就开封根亲文化中与姓氏相关的进行探讨。

程民生先生《市井拾遗:开封风情》一书谈到,开封姓氏资源有四个方面:①《百家姓》的姓氏郡望中,谢、阮、虞、伊、屠五姓郡望在陈留(郡),仓、侯、蔡、尉、魏、梁、边氏也与开封有密切的根源关系。②《廿四史》中,开封现辖区的历史人物有300多个,当然都是名人,其后裔遍布海内外。③在开封居住或成名者,如赵氏、三槐堂王氏、桐木韩家、天波杨府、包拯、何粟等。④籍贯不是开封,但先祖是开封人者,如宋代大哲学家张载,现代大诗人徐志摩等。

高树田先生主编的《繁华宋都(开封)》一书《寻根问祖――回望汴京是故乡》章节中,着重介绍了开封和郑、魏等姓的根源,客家土楼和珠玑巷、祥符镇,祖籍陈留,开封郑兴、郑众世家,杞县蔡邕世家,尉氏阮孺、阮籍世家,考城江淹世家,杨业和杨氏宗亲会,雍丘宋庠、宋祁世家,祥符周亮工世家,对全面认识开封根亲文化有提纲挈领作用。

朱绍侯先生《济阳蔡氏郡望的历史追溯》一文,着重探讨了陈留蔡氏中与开封有关的蔡邕、蔡琰世系问题,对于后人认定蔡氏籍贯也有帮助。陈留蔡氏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当推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大书法家、大经学家蔡邕。蔡邕故里在开封市境内,具体在何处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杞县,一说在尉氏县,两处相距50公里。开封县陈留镇南1.5公里的桃花洞村(该村现属开封县半坡店乡)也有一座蔡邕墓。桃花洞村蔡邕墓保存尚完好,现有墓冢一座,墓前有一个碑楼,碑楼里有两块石碑,一块为“汉蔡中郎墓碑”,是1926年陈留县知事王福恭所立,由王福恭撰文,开封书法家许钧篆额并书丹。另一块为“继立蔡中郎墓碑”,是1931年陈留县县长徐馥田所立,由胡味因撰文并书丹。此墓在新成立前由蔡氏后人奉祀,且有墓碑。1986年由开封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成语“江郎才尽”引出了与开封相关的考城大姓。江淹祖籍为济阳考城(今兰考东,一说为今民权县西北部),史载济阳原居陈留圉县,当以此为其原籍。今兰考、杞县都留有江淹的轶闻故事,杞县官庄乡江陵岗村有江淹墓,墓前原有江淹庙,期间被毁,此村与附近的江庄均为江淹之后代。发源于河南,早期主要是在河南生息繁衍。亡国后的子孙,先向北方辗转到淮阳(今属河南),又自淮阳继续北迁至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于镇),后又迁到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在此发展成为名门巨族,故以“济阳”、“淮阳”为郡号、堂号。据《元和姓纂》记载,东汉时有江德,其先居陈留圉县,汉分陈留为济阳,因居考城,成为著姓。江德的10世孙江蕤,西晋时任谯郡太守。蕤生湛,官侍中、吏部尚书。湛生恁,恁生江敩。敩为南朝齐侍中。江敩的曾孙即南朝陈尚书令江总。江总有 3子:溢、溥、崔。溢在南朝陈任太子中庶;其子在唐初为泸州合江令;溥历任南朝陈太子舍人、唐弘农丞;崔在唐时任隋州司马。又从《古今人名大词典》中得知,晋有陈留人江琼,为冯翊太守,永嘉之乱时,弃官回奔,逐仕张轨,子孙因居凉土(今甘肃省内),世传家业。

阮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出古帝王皋陶之后,以国为氏。阮国是皋陶的一个裔孙于商朝时建立的诸侯国,其国址在今甘肃泾川一带。商末,阮国灭,子孙以国为姓。后来,阮氏东迁,汉末三国时期在陈留郡形成望族。两晋以后五胡乱华阮氏开始南迁,宋元繁播闽粤台港及越南。如今,阮姓早已遍布,而且走出国门,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世界之阮姓绝大部分源出陈留阮氏。阮姓名人有阮瑀、阮籍、阮咸、阮孝绪、阮元、阮啸仙、阮玲玉等。阮姓在未入百家姓前一百名,但在越南为第一大姓。

以阮籍为代表的陈留阮氏在魏晋时代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这是一个名士辈出的家族。他们对历史的贡献不在于政治上的建功立业,而在于其独特的家学家风对当时社会风尚、士人作风及文学艺术的影响。他们任真自然的任诞行为,玄虚高远的玄学精神,反抗礼教肯定自我的个性追求,以及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在文化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1996年,河南大学教授朱绍侯先生,受港澳台阮姓之委托,对阮姓之祖源地——尉氏进行了考察研究肯定,并对委托方作了回复。2008年3月21日,日本冲绳阮氏我华会(注:此为宗亲社团,阮氏于公元1607年由入籍琉球,而“我华”的意思就是“我是中华人”。阮氏一族如今在日本已传了十几世,分13 个日本姓氏。)真荣田世行(中文名阮世行)一行三人,得知尉氏、开封、兰考、睢县等地阮姓要在尉氏立祖源的消息,立即代表日本两万多阮姓裔孙,专程送来树立祖源碑的一百七十万日元的捐款,合十二万元。为了纪念阮籍诞辰1800周年,他们还将捐修阮籍墓护栏和祭祖专用神道。2009年春节前,中央电视台《高端访谈》栏目,水均宜采访越南国会阮明哲,阮明哲明确表示,他正是阮孚(阮咸之子)的后代。2010年12月4日,纪念阮籍诞辰1800周年暨首次世界阮姓文化论坛活动在河南省尉氏县举行 。

古代陈留郡还有一知名大姓——谢氏。周宣王分封其舅父申伯(姜姓,姜太公的后裔)于谢国(今河南南阳唐河,一说在今南阳一带),后子孙以国为氏。申伯子孙称谢氏,居陈留,号称“陈留谢氏”。魏晋时,“陈留谢氏”传至谢缵,官中郎将,迁居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号称“陈郡谢氏”。陈留是谢姓的发祥地,是谢姓中最为出名的郡望和堂号。

魏晋时期的荥阳郑氏是开封根亲文化的又一张名片,也是开封近年来姓氏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研究队伍中,既有文物考古、地方史志、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也不乏民间爱好者,人员众多,从基础性研究到全方位的文化审视,研究方法从单一走向多元,研究视觉和领域也在不断地转换和拓展,成果丰硕。郑金河的《郑氏起源与发展》、郑鸿恩《启封故城与郑氏溯源》等专著先后出版。 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权威确认了荥阳郑氏祖源开封。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封县归属荥阳郡管辖。荥阳开封郑氏名家辈出,灿若星汉;公侯接武,累世风流。开封作为荥阳郑氏的发祥地和祖籍地而知名于世,史有明载。2004年,开封市社科联、民政局批准郑金河等人成立了开封市郑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延续多年的开封郑氏研究步入坦途。

魏姓与开封也有深厚渊源。沙旭升先生《开封魏氏概谈》中指出:当今居于台北、台中、新竹、高雄等地的魏姓是以国为姓故地开封魏姓的后裔。魏氏族人人台者以魏(开封人)信陵君后人魏徵之十七世孙魏弥之后为众,余多为开封兰考人魏良佐之后人。

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弘扬杨家将爱国主义精神,1995年在天波杨府成立了“天波杨府”联谊会,主要任务是开展天波杨府历史文化学术研究,收集整理,保管天波杨府、杨家将和杨氏族谱的各种文献资料,积极开展全球杨氏民间组织的联谊活动,弘扬杨家将英雄精神。民协会员杨庆化自觉地担负起研究开封杨姓历史文化的重任,结合开封实际,发挥自己的特长,出版姓氏文化研究专著《汴京杨姓名人》,将本书的重点放在研究汴京杨姓名人事迹上,同时在“附录”中也涉及《杨姓的渊源、发展及宗族文化》、《杨家将开封史迹考实》和《今日天波杨府》。该书用朴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整理了自东汉起,历五代、宋、金、元、明、清、直至当代共100位开封杨姓名人事略,辑成《汴京杨姓名人》一书,开创了城市单姓人物专著的先河,令人耳目一新。该书给来汴寻根祭祖、谒拜杨家将的杨氏宗亲和广大游客,提供了一部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历史文献价值的旅游文化专著。2006年9月23日来自全球的杨氏宗亲相聚在天波杨府,参加全球第十届董杨童宗亲恳亲大会。

2006年3月中旬,陈维把多年研究的通许县县六营于氏家族史、古碑文、古墓志等整理出上万字专稿,宣传通许县姓氏资源。于氏祖茔为河南省罕见的家族古墓群。二十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通许县于氏宗祠题写对联:(1)春至和庶物;风来想故人。(2)依德念前人,仰东海高门西平望族;馨香昭祀事,为嵩山壮色洛水增辉。题额:“敦敬宗祖”。于氏祖茔碑刻、墓志铭、家谱信息含量多样而丰富,包含了明、清、、新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信息。六营村于氏广泛分布于国内外,于氏祖茔具有姓氏寻根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陈维考证出于谦祖籍乃通许县六营村。为此,发行海内外的双月刊《寻根》刊登了他写的《六营于氏》。



三槐王氏是当下开封根亲研究的亮点。三槐堂遗址位于今开封曹门外三教堂一带,为宋代大政治家王祜、王旦的故宅。北宋灭亡后,三槐王氏流落全国各地,甚至在东南亚、欧美等地亦有其后裔。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周宝珠先生文章《开封三槐王氏清风誉满天下》论述了三槐王氏的来龙去脉。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据《宋史》记载,北宋初兵部侍郎王祐,曾在开封自己的庭院亲手种植3棵槐树,说:“吾之子孙,必有为者。”后来,他的二儿子王旦,果然官到宰相,天下谓之“三槐王氏”,于是,“三槐堂”便成了他家的堂号。王祐对于三槐王氏的创立具有决定性影响,尽管三槐王氏后裔习惯于将首先定居于莘县的王言当作他们的开基始祖,但从本质上讲,王祜才是三槐王氏真正意义上的开基始祖。而今全球王氏人数与河南人口不相上下,约有1亿,2007年,公安部统计信息显示,王姓是(大陆)第一姓,有 9288.1万人。王姓,人口多郡望也多,支派多堂号也多。但说起堂号,还是以宋代后起的“三槐堂”最为王姓族群所尊崇。三槐堂是王氏家族中最为耀眼的堂号,盛过其它郡望。2011年11月26日,开封三槐堂王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在河南大学成立。河南大学文学院王立群教授任该研究会名誉会长,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李玉洁教授被聘为总顾问。为了进一步弘扬三槐堂文化,开封三槐堂王氏历史文化研究会联合开封三教堂(古三槐堂)扩建修缮委员会,举行首届开封三槐堂文化王氏宗亲联谊会。2012年11月25日,来自河南、江西、安徽、江苏、湖北、浙江、山东等省份的三槐堂王氏后裔代表近200人参加了会议。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会理事长王庭兰还特意为会议的召开发来贺信。11月26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三槐王氏还在三槐堂遗址所在地,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祭祖仪式,共同继承弘扬三槐堂优秀的人文精神。河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王学春在三槐文化考证上用力甚勤,张浩《从槐堂到三教堂》值得一读。

王宴春、韩鹏等先生对三皇五帝、 “字圣”仓颉在开封的传说及遗存进行了考证和确认,对重新认识黄帝文化等意义重大。韩鹏提出,开封轩辕丘:“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称帝建都之地。开封老城北部约8公里的“轩辕楼”北部一带,就是轩辕氏在昆仑山地区“天地之中”最早建立的黄帝之都“轩辕丘”,也是西晋出土的战国时期魏国襄王墓中《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巡狩中原时曾经祭祀的“黄帝之室”。王宴春提出,仓颉墓:“字圣”仓颉安息之地。在开封城东北9.5公里、黄河大堤之外,刘庄村的北侧有一座墓,相传为仓颉墓。墓东南相传为仓颉造字台。旧时台上有石牌坊、仓颉庙,庙于明末清初时被拆,今开封市文庙的砖瓦木料部分就是仓颉庙的原物,现在造字台上已栽上树木。仓颉墓现为开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封的仓颉墓历史久远。明《汴京遗迹志》载:“仓颉墓在城北时和保。俗称仓王冢是也。”罗泌《路史·禅通记》称“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这是开封认定开封仓颉墓是真迹的重要论据之一,《水经注》及宋《太平寰宇记》、东汉《陈留风俗传》等著作也都有有关仓颉城和仓颉陵墓的记载。王宴春认为,仓颉不仅为中华文字、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也为世界文明作出了极大贡献。应该恢复重建仓颉造字台等历史遗迹,加强对仓颉墓这一人文历史遗迹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大力打造的汉字文化。

王顺兴、王宴春《开封方姓起源初探》一文指出:炎帝在开封也有过活动。炎帝榆罔的长子方雷是黄帝正妃嫘祖的父亲,方雷还是方姓的先祖,方姓起源于开封。

郭东先生提出举办赵宋皇室后裔祭祖恳亲大会的设想。赵姓是的大姓之一,被称为“天下第一姓”,因为《百家姓》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赵姓出于嬴姓,其祖先为造父。 尽管赵姓的历史源远流长,但赵姓最辉煌的历史无疑与开封有关。公元960年,赵匡胤创建宋朝为太祖,史称“北宋”,以宋为国号,定都河南开封。至公元 1127年,北宋被金国所亡。此后,南宋朝仍然延续了152年。公元1126年的“靖康之难”,使赵氏子孙纷纷徙迁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在东南亚、韩国、美国也不乏他们的踪迹。这些赵宋后裔修有族谱,还组织了宗族研究会。赵宋皇室主要有三大支脉。一为宋太祖支脉,一为宋太宗支脉,一为魏王赵廷美支脉。据程民生先生考证,韩国尚有赵宋皇室后裔,且现为韩国望族。赵宋王朝是封建社会文化最发达的朝代,也是政治最开明、经济最发达的朝代。它在历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对于赵宋后裔来说,宋朝是值得他们骄傲的,开封是值得他们骄傲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开封是他们的“家”。

珠玑巷,位于广东南雄市北9公里沙水村,是粤港人寻根问祖的圣地。南雄珠玑巷得名于宋时开封府祥符县(今河南开封县)的珠玑巷,是由于南宋时移居此地的官吏士民眷恋故土而得名。调查显示,珠玑巷移民家族有797支之多。今天,这些移居南雄的中原人士的子孙已经遍布粤港,从广东方志和许多姓氏族谱中可以追寻到其祖先出自宋都开封,到南雄珠玑巷,再辗转各地的踪迹。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说的是个什么道理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题目是《乌衣巷》,全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金陵(即现在的南京)秦淮河边的乌衣巷,原是东晋时豪门世族的居住之地,东晋宰相王导和谢安就住在这里。随着王朝更替,时代变迁,从前的王侯府第成为了寻常百姓的住宅。

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这种变化。

现在南京市的夫子庙景区范围内,就有古代的贡院、朱雀桥、畔池和乌衣巷等景点。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王侯宰相的府第住宅都已经住上了普通的百姓,那些个燕子年年岁岁还回到原来的地方,但它们怎么能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换了人间。

现在的人们常常拿过去只有官员们才能享受到的某种物品,后作为商品被普通人所购买,用: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来比喻。例如红旗牌小轿车等等。

总之,刘禹锡这首题为《乌衣巷》的诗,集中表现的就是一种变化,自然界的变化,人类社会的变化。尽管地方还是那个地方,景物仍然是那些景物,但是它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2020/07/29)

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变法

北魏孝文帝变法,也称“孝文汉化”,是指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名元宏,467--499年),在位二,实际执政九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由太皇太后冯太后(又称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公元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并严厉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史称“太和改革”。公元499年,驾崩于谷塘原行宫,年仅三十三岁,临终仍心怀“仰光七庙,俯济苍生”之志,追赠孝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杨大眼在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中,为他塑雕生像,刻有《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以祭祀纪念。可参看我前天的回答《杨大眼是谁?是哪个朝代的?》。

我们知道,变法(即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进步的各种观念制度。是为了扫除阻碍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改变贫穷落后的状态,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社会、经济注入活力、动力。引起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达到根本变革的目的。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北魏孝文帝是怎么进行改革(变法)的,当时,北魏的背景是:

鲜卑族是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拓跋猗卢部落因为帮助当时东晋朝廷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东晋皇帝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五胡乱华以后,特别是“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拓跋部的拓跋珪趁机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北魏历代君主都已重视汉文化之学习。到北魏孝文帝一代,已有冯太后与朝臣李冲的改革,建立均田制,重新建立以农业为主体的北魏国。鲜卑人的风俗与汉人有很大的不同,且文化落后,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北魏汉族人数居多,要想民族和解,减少矛盾,就必须进行改革。

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登基时才有五岁,只好由太皇太后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足智多谋,杀伐果断,皇室、大臣们都很害怕她。冯太后是汉族人,孝文帝从小就由冯太后抚养,所以他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即位后才有日后的汉化政策。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冯太后和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历史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登基不久,就颁布诏书:禁止捕捉虎豹豺狼,因为捕捉它们要伤害很多人,除了供士族官员打猎游乐外没有什么益处,以后停止进贡。孝文帝以前,官员不给俸禄,任由他们贪污、掠夺,史书说“魏百官不给禄,少能以廉白自立者”。公元484年,孝文帝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开始“班百官之禄,以品第各有差”。对各级官吏实行俸禄制度;规定:“户增帛三匹,粟二石九斗,以官司之禄”。同时规定:“赃满一匹者死”。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买卖,离职时移交下任。俸禄的实行,虽然增加了百姓的赋税,但比起以前遭各级官吏恣意盘剥,肆意抢夺要好得多。因而,这一改革,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遭到了各级贪官污吏的反对。“班禄”制以后,先后犯赃被处死的官吏就达40多人。从此,北魏的吏治才得到了转变。

政治改革:整顿吏治:公元472年(延兴二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议定百官品级,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以后各朝代得到继承并延续至清末。公元475年(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统一度量衡,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违者将受到处罚,并纳入吏治治绩考核。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顺应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巩固北方新的统一。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在拓跋澄等人的支持下,公元493年(太和十七年),完成了迁都洛阳目的。禁止鲜卑人同姓结婚,鼓励鲜卑人与汉族人、其他少数民族人通婚。

经济改革:实行均田制,公元485年(太和九年),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还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创立“三长制”。公元486年(太和十年),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 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改革租制,公元486年(太和十年),孝文帝对租调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文化改革:维护了统一北方,促进民族的大融合,加快北方少数民族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进化过程。孝文帝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禁胡语,改汉话,用(写)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仿汉制(管制、律令),学汉礼,尊崇儒孔,以孝治国,尊老养老。《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大意是:从现在开始,禁止鲜卑语,改用汉话,年龄三十以上的,习惯比较难改,可以暂缓,但要限期改过来。三十岁以下的,必须改正过来,明知故犯的,当受到降职或罢黜处分。改汉姓,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比如:拓拔改元姓,独孤改刘姓,丘穆棱改穆姓,步六孤改陆姓,贺楼改楼姓等。尊孔子,孝文帝迁都洛邑后,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给予孔子的后裔土地与银钱,让他们继续祭祀这位祖先。兴,在孝文帝大力引入和倡导下,信仰在洛阳大行其道,形成了北魏信仰与北魏风俗文化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即儒家思想与宗教观念的有机融合文化特色。顺便说一句,我们今天见到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在他执政时期开始开凿的。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史称“孝文帝中兴”。孝文帝改革的成功,跟他重视人才,重贤用能是分不开的。在门阀森严埋没人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当然也不能例外。正因为如此,孝文帝能有以上作为,也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了。但不管怎样,孝文帝改革还是成功的,对我国多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积极重要贡献!

哪些娱乐新闻最终被证实是假的,但当初却让你深信不疑

首先想到的就是董洁婚内出轨一事。

董洁跟潘粤明当年是圈里圈外公认的金童玉女、模范夫妻,十分令人羡慕,没想到最后这场婚姻却是这样来收场。

2003年董洁凭借在电视剧《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一角被大众所熟知,出道多年一直是以纯真可爱的形象出现在荧幕上。

董洁的长相也是非常的甜美清纯,戏里戏外都给观众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2005年,董洁与潘粤明因戏结缘,2006年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2008年举行婚礼,两人的孩子也于2009年顺利出生。

2012年10月19日,有网友在微博上爆料“董洁和潘粤明分手了”,并指出董洁有了新欢,已经带着孩子离家很长时间了。

第二天,该网友又爆出董洁出轨的对象是王大治。

对此消息网友纷纷表示不相信,就算董洁与潘粤明婚变,也不可能是因为王大治,毕竟王大治的颜值与潘粤明相比差的可不止是十条街,董洁怎么会看上他呢。

董洁的工作室也在当天发布了离婚声明,并指出潘粤明私下找记者跟拍董洁已经长达一个月的时间,而他们分手是因为潘粤明嗜赌成性、粗暴无理,出轨王大治那是子虚乌有、空穴来风的事。

董洁方将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潘粤明。

对此潘粤明也做出了回应,但在声明中他只字未提董洁,而是将一切归咎于董洁的经纪人。

尽管被泼了脏水,潘粤明还是不舍得伤害心爱的人。

当时的是一边倒,网友一边同情柔弱的董洁,一边火力全开通网黑潘粤明。

潘粤明的人设瞬间崩塌,成了众人口中的“渣男”,辛苦打拼的事业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击。

直到几个月后,也就是2013年3月13日,卓伟放出了董洁与王大治在海南一所公寓内激吻的视频。

从视频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王大治走到董洁面前,两人相拥激吻,亲密无间。

至此事件的才终于水落石出,董洁出轨王大治一事坐实,她苦心维持的形象彻底崩塌。

潘粤明也才得以从铺天盖地的中翻身。

另一件是成龙与吴绮莉的地下情事件。

1990年,年仅17岁的吴绮莉获得第6届“亚洲小姐”选美冠军而出道,此后参演了多部影片。

据悉她与成龙是于1998年在某个派对上认识的,两人相见恨晚,关系也愈发密切。

成龙与吴绮莉曾被媒体拍到动作亲昵的照片,关于成龙婚内出轨吴绮莉的传闻也是沸沸扬扬。

1999年2月,两人曾借助电影首映式澄清了彼此之间的关系,表明两人只是关系要好的异性兄妹,并不是媒体所说的地下情人。

在此之前,媒体的爆料也都没有真凭实据,再加上成龙大哥的威信,因此大家都相信他与吴绮莉是清白的。

可在同年的10月份,吴绮莉向传媒爆出自己已经怀上“龙胎”的新闻,消息一出,引起了轩然大波。

1999年12月,迫于压力,成龙公开承认了自己跟吴绮莉之间的关系。

经过这么一件事,成龙大哥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也是一落千丈。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恋小暖)

收藏
  • 热门资讯
  • 最新资讯
  • 下载排行榜
  •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