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空震是姓司还是司空
- 武松这个阳谷县都头,到底是个多大的官,西门庆为什么怕他
- 古代的官职大小金字塔形排名.有用的,最好是这样回答.比如:皇帝臣相 大臣 (因为皇帝管两个)将军 参将(臣相管) 尚书 侍郎(大臣管)如果有人能画出图来,那就最好不过了.有点难度.
- 古代司徒是什么官职
司空震是姓司还是司空
是司空。一般称呼为司空大人。司空震是武则天的左臂右膀,和狄仁杰是一个官职。对,如果说狄仁杰是为武则天出谋划策的文将,那么司空震就是长安城战力单位最高的武将,真实身份就是雷霆之王,主要的职责就是守护长安。
武松这个阳谷县都头,到底是个多大的官,西门庆为什么怕他
《水浒传》中武松在探望哥哥的路上,无意在景阳冈打死老虎,为当地百姓除了一害,成了十里八乡人尽皆知的打虎英雄,阳谷县知县见武松武艺惊人,且忠厚仁义,便让武松在县衙谋了一个差事,说道:“我今日就参你在本县做个都头如何?”
武松没有正式工作,当然求之不得,知县当即叫押司(宋江做过的官,相当于秘书)立了文案, 当日便参武松做了步兵都头。
那么,武松这个“阳谷县都头”到底是多大的官儿?足以让西门庆害怕吗?
武松担任的“步兵都头” 不是一个官,是吏职,属编外人员。
北宋的官和吏差别很大,官有正式编制,有品级,有俸禄,一般需要有出身的人才能担任,而且统一由中央管理,类似于如今的正式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干部。
吏没有正式编制,没有品级,没有俸禄,对出身没什么要求,类似于如今购买服务岗位,各部门、地方自行管理,比如武松做都头这件事,知县一人说了就算。
武松这个阳谷县都头,到底是个多大的官,西门庆为什么怕他?
北宋县一级治安体制比较复杂,知县相当于县长,县尉分管副县长兼公安局局长,这些都是中央统一任命的官,知县没有权力任命。县尉再往下辖都头,都头再往下辖弓手,弓手相当于最基层的警员,一个县有10到50人不等,这些人都没有编制。
在县一级,正式的官特别少,数来数去也就知县(县令)、县尉这、主簿这几个,基层大量事务需要靠广大的“吏”来完成。
这些吏大多是本地人,人脉广,关系熟,很像“地头蛇”,所谓县官不如现管,县官离开他们往往在当地寸步难行,所以这些吏在事实上管理并控制着基层,《水浒传》中那些吃衙门饭的好汉,绝大多数都是吏职,他们地位卑微,能量却不小。
武松,以江湖身入官门,不过一都头。古代常说“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那是官员对小民,像西门庆这样的士绅,却不是一般官员能动的。
武松因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被聘为都头,不过是一贱吏。吏并不是官,其职位低于现在的公安局长,更类似大队长的级别,相当于正股到副科之间,可是在那个年代,是没有公务员一说,官就是官,是经科举考中,吏部差遣地方任职,是天子门生。吏的地位很低,基本没有编制,只是官员的聘任,官员一句话聘之,一句话也可以解聘。官员支付其薪酬,相当于“临时工”。
这种地位,对西门庆这种士绅来说,最多制造麻烦,不至于怕他武松。
话说西门大官人经营药铺当铺,那是极来钱的,又身为地痞流氓中的精英,通法善讼,官衙里背景后台雄厚。其时年少多金,人又倜傥,正青年得意不知天高地厚,在当地怕他的人很多,他怕的人极少,为什么他又怕武松呢?其实并不在于武松的职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细细分说。
西门庆势大业大,这种人轻易不愿树敌。武松却是赤拳打死老虎的主,武力值惊人,又很江湖。从水浒后来排命可以看出,武松不是马上将,排名靠前,就知道其武力和江湖人缘之可怕。
西门大官人脚踏官衙江湖两只船,武松的功夫了得自然知晓,其江湖关系恐怕也心知肚明,一条大汉,身无挂牵,在水浒世界打打杀杀是英雄逼上梁山方好汉的背景下,西门大官人不怕才怪!赤脚不怕穿鞋的,富豪从来怕亡命仔。
奈何西门大官人精虫上脑,利令智昏,淫灭人口,天地不容,惹得英雄武松出手,又灭一淫虎。
西门大官人怕是怕,只是了冲昏了头,跟现今社会中一小撮人一样,慢慢觉得老子第一,没了先前敬畏,由怕到不怕,到灭亡,应了一句老话“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人生应该有所敬畏,不能猖狂,西门庆明明忌惮武松,盖过了敬畏,终于自取灭亡。合了“老天要他灭亡,必先让其猖狂”。西门庆怕武松,却没有扼住心中恶念,遭人报应,足以警后人。
总结:武松不仅仅是都头,他还有江湖兄弟,这种人都好冲动,从景阳冈执意上山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西门庆当然听说过他的事迹,一圈能打死老虎的人,况且还是英雄,即使自己有理,也说不清啊,他哪里敢惹》最重要的是,西门庆心虚,毕竟是他指使杀害武大郎,武松代表正义的化身,他铁定怕的要死,况且武松又是水浒传中的秒杀王,西门庆毕竟是个商人,哪是常年习武的武松的对手。
由此而来,西门庆怕武松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了,这些原因以足够说明了。
古代的官职大小金字塔形排名.有用的,最好是这样回答.比如:皇帝臣相 大臣 (因为皇帝管两个)将军 参将(臣相管) 尚书 侍郎(大臣管)如果有人能画出图来,那就最好不过了.有点难度.
只能提供这个给你 供参考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
尹 史 卿 宰 尉 令 丞
卿士 太史 左史 右史 司徒 司马 司空 司寇 职方
太师 太傅 大保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宰 少宰 六卿
封人 工正 相国 庶长 令尹 柱国 公主 驸马
丞相 宰相 御史 太尉 九卿 太仆 廷尉 宗正 少府
将军 洗马 大夫 博士 郎中 侍郎 中郎 议郎 令史
尚书 六曹 合阁 仆射 侍中 内史 刺史 州牧 别驾
主薄 郡守 太守 长史 从事 督邮 县令 县尉 三老
亭长 列侯 主事 三省 行台 都督 录事 护军 可汗
六部 三馆 学士 总管 元帅 留守 判官 巡检 提刑
提辖 通判 孔目 押司 大人 内阁 厂卫 都司
知府 亲王 总督 巡抚 监司 州判 知县 提督 总兵
参将 散官 流内 流外 贝勒
大良造 左丞相 右丞相 大司徒 大司空 御史台
大司马 郎中令 大司农 大将军 执金吾 中郎将
尚书省 尚书令 结事中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关内侯 中书省 中书令 门下省 秘书省 枢密使
员外郎 著作郎 国子监 节度使 招讨使 都点检
观察使 按察使 衍圣公 大学土 宣政院 集贤院
军机处 翰林院 钦天监 内务府 布政使 未入流
税务司 资政院 咨议局 国务院 枢密院
三闾大夫 御史大夫 司隶校尉 将作大匠 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 绣衣直指 监察御史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翰林学土 中书舍人 都指挥使 钦差大臣 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 总税务司 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 北洋通商大臣 南洋通商大臣
古代秘书官制简介
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这种官职不是专职,而是加职.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译官令 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国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
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等都为从事.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书佐: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像功曹书佐、典郡书佐等,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
二千石曹尚书:汉代郡国守相的官傣为二千石,古习惯上称地方行政长官为二千石.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郡国守相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二千石曹尚书.
曹尚书: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职掌的文书的尚书被乐为尚书.
尚书令:尚书的主管为尚书令.隋、唐时逐渐形成以尚书为尚书省长官的制度,这样尚书令就不是主管文书的官,而是中央行政监督各部门的最高首长.
丞相:秦、汉时期定的制度.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重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明初亦说左右丞相,不久即废,此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中书令:汉武帝时以宦官充任,职掌传宣诏令.曹丕即位后设中书监及中书令,监令同等,其权任相当于宰相,习惯上监在令前.隋、唐以后,中书监废止,只存中书令.
中书监:魏时曹丕即位后所设,与中书令同等权位.
中书省:魏晋以后,尚书令之权被中书监、中书令所代,开始以中书省为中央总机构.至梁、陈时,中书省内部事务官中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十人,书吏二百人.
中书舍人:唐、宋时中书舍人是相当尊贵的官职.明代设中书科中书舍人,仅掌书写诰敕等事,官阶从七品.开始名为中书省直省舍人,后固中书省废而改称中书科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不为人重视,仅作为外观装点而已.其中有以工书得名实际担任缮写者,清仍其制,一般称中书科中书,是无是轻者之官.
秘书令:汉末曹操为魏王,初置秘书令,掌机要文书.曹丕即位后,改为中书监和中书令.
等级与管理权限: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古代司徒是什么官职
我国古代的“司徒”,系官名。
《周礼.地官》大司徒,是主管教化(政教风化)的官,为六卿之一。《荀子.臣道》有:“政令教化,刑下如影。”之说。《国语.周.上》有:“司徒协旅。”之述。(注:称掌合师旅之众。)
从汉哀帝(刘欣)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时称司徒,主管教化;可谓:“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司徒,原为“”之一。是辅助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最员。《书.周官》有:“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论道经邦,夑理阴阳。(此指周之。)”至西汉时,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东汉时,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也称三司。《后汉书.顺帝纪》有:阳嘉元年,“令刺史二千石之选,归任三司。”职薪之叙。
司徒官职,魏时沿用。但“”为虚衔,不舆朝政。历代沿用,至明朝废止。清时俗称户部(朝廷掌管户口,财赋的官暑。)尚书为大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