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有句话挺火,当媒体提及公益活动时强调:别让爱心被辜负。这170 余位捐赠人为监督公益机构,一年跨越十万余公里实地探访,就是为了携手努力让这句话成为现实的概率无限趋近于零,不仅可以不让爱心被辜负,还能让爱心对捐助者和受助者产生积极的二次影响。公益活动一直是我们国家与民族传统美德的诠释方式之一,最能体现这点的就是出自《史记乐书论》的成语-乐善好施。
这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先秦时期的孔孟老庄等人的理论中,就包含着大量与慈善有关的思想,不管是儒家的仁,还是道家的慈爱都体现了这点,更不用提后来在国内广泛发展的佛教中蕴含着大量慈悲观。事实上,很多国内的公益机构,缺的并不是善款,而是公益价值上的创新。
在2019年,我国通过互联网募集善款超过5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8%,这个成绩一度让人惊叹,但是没多久之后的2021年,通过互联网募集的善款已经达到接近100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18%。以公益组织的具体案例来说,2017年也就是99公益日的第三个年头,超过130家公募机构近6700个各领域的公益项目参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组织的公益活动,腾讯自己拿出3亿元配捐额,加上爱心伙伴的3.09亿元配捐额,当年99公益日的配捐总金额突破6亿元,到了2021年,腾讯的配捐增长到4.4亿元。
截至目前,全国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超过1万个,慈善信托合同规模超过40亿元,年度慈善捐赠总额突破2000亿元。当然,这只是监督公益机构的方式方法之一种,并不提倡每个捐赠人都跟风开展动辄辗转上万公里的“实地探访”。毕竟除此而外,捐赠人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监督和评价。这样的“真探”,耗时耗力耗材甚至会有隐性的安全隐患等等,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行为。
其积极意义体现在促进公益机构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更进一步推动公益行业的发展以及提高公众对公益行业的关注度等等方面。这种“真探”模式要保持其“可持续性”,尚需从规范监督标准和流程、强化公益机构的自我管理、提高公众的监督意识、加强信息公开和沟通等等多个方面加大力度。只有建立和健全公正、透明、有效的监管机制,才能让人民群众对公益事业充满信心和信任,从而让更多有条件有爱心的人参与到公益事业。
如何让善款清晰透明、有始有终,一直是困扰互联网公益平台的关键问题。2016年《慈善法》通过时,互联网公益方兴未艾。而今年慈善法迎来颁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已经有30家获得公开募捐牌照的平台,这些平台通过互联网公司技术赋能,连接数亿捐赠人和受赠人,流转的善款总数接近百亿,建立起来一整套从捐赠人到公益机构机构的公益服务体系。
但总有不和谐的声音出现。时不时爆出的诈捐丑闻,严重透支了捐赠人对于募捐项目的信任募捐善款使用不透明,也引发了捐赠人对用途的质疑。捐赠人亲赴现场,实地探访,正是贯彻了调查研究的正确方法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想知道每一分钱是不是都花在了刀刃上,就要到花钱的第一线去;想知道公益项目是不是切实帮助了受赠人,也要到受赠人的身边去;
想知道公益机构有没有落地解决方案的能力,更要到公益机构的工作中。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同样身为“捐赠人”的“公益真探”以个人身份代替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身份背景各不相同的普通公益人去亲身验证和感受我们的公益慈善是否在透明地作用到需要它们的地方。这种“真探”模式无疑是对现实公益和网络公益的信誉增长和良性循环的极大助力,是对公益事业建立在公众心中信心权威的极佳方式。
点击收藏本站,随时了解时事热点、娱乐咨询、游戏攻略等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