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代表呼吁烟花爆竹“禁改限”,您认可这个观点吗
烟花爆竹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当新年来临、欢庆时刻、重大盛典,燃放烟花以成为点燃节日气氛的传统!
我国烟花爆竹主演生产区在湖南浏阳,江西万载、上栗等地,占全国90%以上,占全球80%以上。全国烟花爆竹生产企业2200多家,产值600多亿,这些企业多数在偏僻农村,整个产业链从业人员近400万人!全部禁止对个人收入、就业,造成无可估量的影响,毕竟会有400万人失业,可能上班的是家里的经济支柱,这样间接影响到的人员数量就更大了!国家的税收和经济运行也会有影响,特别是在主产区有可能是当地的经济支柱。
过年时燃放烟花爆竹,也是我们过年体现“年味”的一个表现。但燃放烟花爆竹就会对大气污染造成影响,很多就了禁燃的政策!对于这种“一刀切”式的做法您支持吗?
为国,为民,为环保,我觉得不该做“一刀切”,可以有全年禁止燃烧改成限制燃烧!
一、从国家,当地高层次来说。
1、定好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的标准和检验检疫的标准,让生产企业有法可依,依法生产!既保证企业安全,同时又可以正常生产保证了国家、个人的收入。
2、给各类烟花爆竹定好分级,不同级别有不同的燃爆力和不同的污染物;为了安全定好民用版和商用版的,各有各的标准,不同的标准可以由不同的人员,在不同的地方燃放!
3、定好内销和出口的税率来影响销量!特大城市,大城市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可通过税负来提高价格,在小城市,农村,西部,地广人希的地区可以使用正常的税负,由大家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个人需求自行购买!
4、指定出禁放区和燃放区。一个城市为例,在市里人口密集,不宜大范围已由燃放,可以划定冒个比较空旷的地方统一燃放,这样比较安全!比如比较大的小区里面的类似公园的公共空旷地,广场,小区外的空旷地等!
5、根据不同的烟花爆竹级别来确定城市中可以销售的品类,保证污染低,爆炸力小,不易发生意外!
二、从低层次,即个人来说!
1、可以保收入,稳民生。从业人员近400万人,上班者可能是家中经济主要来原者,加上加中成员,受影响的人就会千万计了。
2、燃放注意!在过年过节燃放时,为保安全和污染,划定可放区域外,不管在农村或城市在燃放时需要有成年人在场!在此有很多城市也有可燃放的区域的,比如郊区和农村目前都是可以燃放的!禁放也主要是针对一个城市的中心,因为市中心的人口比较密集,发生意外不易营救!
我支持限制燃放,而不是禁止放!
我老家就在农村,燃放烟花爆竹目前任何时候都是可以的,但这些年因为国家倡导绿色环保,所以平时节日能不放也就不放了!毕竟大多数人的觉悟也提高了!
在农村一年到头,燃放烟花爆竹的时候就是,春节,端午,中元节,中秋节这个大节,特别是春节。其他的如红白喜事、当地风俗节日、少数民俗节日、公司企业各类庆典等
说白了就是春节,一个春节燃放的量可能会比下来一年燃放的总和都要多,所以只要能控制好安全和减少有毒物质排放,我确得我们是可以分开有条件的燃放的!
不知各位条有您是什么观点!
强大的晋国为何走向
韩、赵、魏瓜分晋国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春秋晚期,晋国被晋国韩氏、晋国赵氏、晋国魏氏、晋国智氏、晋国范氏、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尽为韩、赵、魏、智氏四家瓜分。
公元前457年,韩、赵、魏联合击败智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韩、赵、魏三个。
公元前406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正式承认了他们诸侯的地位。《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晋无公族
周代各诸侯国通常都将公室子孙分封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缘关系作为公室的屏卫。而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却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到晋成公时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将各家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没有可靠的制约力量。
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另外还包括郤、栾等大家族。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范、中行)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大夫拼杀
春秋末期,越国灭亡吴国,勾践率军北上举行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智伯瑶执政后,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个万户邑献给晋公,你们呢?”
三家大夫都担心失去土地后,自家的实力会下降,都不愿献出封邑,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晋公;魏桓子也惧怕智伯瑶的威力,也把土地、户口让了。
智伯瑶又问赵襄子,赵襄子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到手的东西说什么也不能再交出来。”智伯瑶回报晋出公,晋出公命令智家和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后面在赵王使者的劝说之下,韩魏赵结成了同盟,将智氏一举拿下,并且将其土地进行了瓜分。
晋出公大怒,向齐、鲁两国借兵三卿。韩、赵、魏三卿联手攻打晋出公,出公无力抵抗,只好,结果病死在路上。 晋出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天子分封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是很常见的事情,但是对于大国的事实上发生的比较少。晋国之所以一分为三主要在于晋国诸侯的衰微,下面的士大夫掌握实权,最终周天子也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既定的事实,由此奠定了“战国七雄”的局面。
老神仙葛洪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肘后救卒方。风水相宅。
一个人最大的福报是什么
1987年,24岁的张爱民借给一个男孩1000多块钱,没过多久两人就断了联系。身边的人都说张爱民被骗了,谁知三十年后,一个身价过亿的人找到张爱民,要给他买车买房,感谢他当年的善意。
不过张爱民说了一句话,对方颇为动容,不仅投资一千多万,建了一个酒庄交给张爱民打理,还认他为大哥,让自己的小儿子和小女儿跟着他生活。而之后的事,双方都受益颇深。
左边是张爱民,右边是孙胜荣,小名阿云
张爱民是江苏徐州人,家里兄弟三人,他排行最小。不过他聪明能干,当年在一家工厂上班,一个月有九十多块钱的工资。张爱民生活比较节省,所以上班后赚的钱都攒了起来。他对吃喝不讲究,唯一讲究的就是发型。
当时,许多人为了省钱,要么自己在家理发,要么在单位的理发店免费理发,但张爱民觉得他们剪得不好看。
张爱民家附近有一家理发店,老板是浙江温州人,理发手艺不错,所以张爱民经常去他店里理发。张爱民性格豪爽,为人热情又讲义气,和老板认识时间久了,就成了朋友。
1986年暑假,店里来了一个个头比较矮,又黑又瘦的男孩,名字叫阿云。张爱民觉得阿云有点像女孩的名字,所以对他印象颇深。阿云是老板的弟弟,因为性格调皮,在家总是和父母对着干,所以到哥哥的店里来帮忙了。
张爱民看到阿云年纪不大,但是做起事来很麻利,对他印象很好,两人也很能聊得来。张爱民知道他年纪小,正是贪吃贪玩的时候,所以每次买到好吃的零食,都会给阿云送一份。
左边是张爱民年轻时,右边是孙胜荣年轻时
徐州的冬天天气很冷,店里生意不太好,阿云穿的衣服单薄,平时又要给客人洗头,时间久了,手上生了很多冻疮。天热的时候发痒,天冷的时候开裂,张爱民看了很是心疼,就买了冻疮膏给他抹上。
阿云觉得张爱民就像他大哥一样,甚至比他大哥对他还好。不过两人的缘分没持续多久,店里因为没什么生意,入不敷出,所以冬天没过完就关门了。
阿云的哥哥临走之前,和张爱民打了一声招呼,他要和弟弟回老家了,如果以后有缘,会再见的。如果没缘分,就祝彼此安好吧。
当时网络不发达,大家都没有手机,也没办法留。张爱民以为他和阿云再也不会见面了,谁知1987年秋天,张爱民到浙江温州出差,在一家酒店入住。
阿云去酒店旁边的小卖铺买烟时,偶然遇见了张爱民。一年不见,两人都十分惊讶。
张爱民发现阿云身上脏兮兮的,关心地问他现在在做什么工作?怎么看起来面色也有点憔悴?
阿云解释他在一家眼镜店上班,做上光、抛光的工作,活不算重,但是很脏。张爱民觉得他会理发的手艺,就这样在一家眼镜店打工,有点太可惜了。
阿云尴尬地挠挠头,其实他也想过自己开店,但是手里没钱啊。他现在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四五十块钱,去掉吃喝,每年所剩无几。
张爱民问阿云开店需要多少钱,阿云算了一下后告诉张爱民,开店至少需要一千多块钱。阿云这么说,只是想告诉张爱民开店的事太难了,他才十五岁,一个月拿着四五十块钱的工资,何年何月才能攒够一千块钱呢?对他而言,一千块钱就像天文数字一样,可望不可及。
就算有一天他攒够了一千块钱,他也舍不得拿着钱开店啊,万一亏了怎么办?这些年的辛苦岂不是白费了?
不过张爱民并没有听出他的画外之音,他只觉得阿云不当老板有点可惜,他告诉阿云,如果阿云想去徐州开店,可以找他,他愿意借给阿云一千块钱。
两人闲聊几句以后就分开了,不过张爱民说的话让阿云心动了。他不想待在老家,也不想总是给人打工,所以他思来想去,还是辞了工作,带着简单的行李投奔张爱民了。
张爱民看到阿云在他家门口时,想起了他之前对阿云的承诺,便在周末领着阿云选开店的地址,置办开店需要用的东西。
当时张爱民还没结婚,身边的朋友比较多。朋友们知道阿云来找张爱民,也知道张爱民许诺借给阿云钱的事。
1987年,这一千块可不是小数目啊,朋友觉得阿云这次来,可能是骗他的钱的,让他带阿云吃顿饭,再给他一百块,把他打发了。
也有的朋友认为,就算阿云真的来投奔张爱民,可是阿云和张爱民非亲非故,凭什么拿出一千多的工资支持阿云创业呢?张爱民可以向阿云解释,他之前说了大话,没想到阿云当真了,这件事也就过去了。
毕竟一千块能买不少东西,这些钱花在自己身上,或者给家人置办东西不好吗?万一阿云不懂感恩,这些钱可就打水漂了。
张爱民知道朋友这么说也是为他好,但是他觉得他既然已经允诺过这件事,就应该说到做到。他和阿云选好地址后,和朋友一起把墙面粉刷好,买了沙发和镜子,简单将店里装饰了一番。
阿云一个人在店里忙活,张爱民白天上班,晚上下了班会过来帮忙,那时候,理一次发需要八毛,不过店里生意并不好,挣得钱勉强能维持生活。
张爱民的朋友会来店里照顾阿云的生意,阿云不好意思收钱,他们觉得阿云这么年轻,背井离乡打拼不容易,每次走之前都会悄悄把钱留下来。
阿云在徐州待了一年多,张爱民对他就像自己的亲弟弟一般,平时父母做了好吃的,张爱民会给阿云送一些。如果张爱民出门和朋友吃饭,也会叫上阿云,大家互相认识。
后来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差,阿云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关了店去了杭州。张爱民知道阿云走时,阿云已经离开了,没和他打招呼,也没说一句再见或者谢谢。
朋友都为张爱民打抱不平,张爱民真心帮助阿云,可阿云呢,就是一个白眼狼,说跑就跑了,连声招呼都不打。
张爱民心里对阿云的突然离开也有些生气,他只能安慰自己,阿云还年轻,既然他走了,可能他有自己的打算吧。
张爱民把房子剩下的租金退了,店里的东西也都收拾好,放在家里的仓库里。如果将来阿云回来需要这些东西时,他再把这些东西还给他。
不过自这以后,阿云三十年没了音讯。
左边孙胜荣,右边张爱民
其实阿云的全名叫孙胜荣,他从张爱民那里离开后,在杭州待了三年,不过赚的钱很少,他不知道张爱民厂里的,偶尔想起张爱民对他的帮助,便写了几封信寄给他,告诉张爱民他在杭州一切都好。
不过这些信因为各种原因,张爱民并没有收到。孙胜荣知道没有回信,说明张爱民没有看到,时间久了,也就放弃和他联系了。
孙胜荣的姐姐在西班牙开餐馆,她知道孙胜荣在杭州过得不好,就让他去西班牙帮忙刷盘子。
孙胜荣刚到店里帮忙的那两年,日子过得很辛苦。他每天都要弯着腰,刷几百上千个盘子。因为手每天泡在水里,手变得发白,起皱,晚上疼得握拳都握不紧。有时候累得想哭,他就躲在被窝里哭。
孙胜荣语言不通,在西班牙没什么朋友,每天除了干活就是干活。因为挣钱不容易,也没人对他嘘寒问暖,像朋友一样开导他,他开始想念和张爱民做朋友的日子。
张爱民有着年轻人的冲劲,和对生活的洒脱。他在徐州时,心情不好了会和张爱民一起喝酒,张爱民的朋友也很好相处,大家一起嘻嘻哈哈,吐槽着生活中的不快,说完了,就释怀了,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孙胜荣觉得这才是年轻人该有的生活,可是他身在国外,这些美好的回忆只能用来回忆。孙胜荣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他应该多交一些朋友,扩展自己的社会圈子。
西班牙理发需要不少钱,许多和孙胜荣一样在当地打拼的人都不容易,大家省吃俭用,要么攒钱寄回家,要么想办法做点小生意。
孙胜荣会理发,为了多结交朋友,他开始给身边的人免费理发,有的人只是普通工人,有的人是老板,有的人正在创业。孙胜荣觉得大家身在异乡,应该团结互助,所以别人给他辛苦费他也不要。
他认为自己有工资,能养活自己,理发只是一个爱好,顺便能帮助大家而已。孙胜荣因为热情助人,为人又好相处,结交到不少知心朋友。
有的人觉得孙胜荣年轻有耐心,应该做生意。他创业时钱不够,身边的朋友帮忙想办法。他做生意遇到困境,朋友帮他介绍人脉,解决他的燃眉之急。
孙胜荣在朋友的帮助下,从一个刷盘子的工人慢慢变成了公司老板,从月入几百几千,变成了月入上万甚至十几万。
有了钱后,身边的老乡做生意遇到困难,他会慷慨相助,他还帮助了许多困难儿童和孤儿继续念书。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孙胜荣越发想念他困难时的日子,和无偿帮助他的张爱民。
2015年,他到徐州找张爱民,却发现这些年徐州变化太大,张爱民住的地方早已变成了另一番模样,他没找到张爱民的家,只能不了了之。
后来,每隔几年他都会回去几次,寻找张爱民。后来好不容易找到张爱民的住址,可是身边的邻居告诉孙胜荣,张爱民已经搬家了,具体搬到哪里没人知道,也没有人有他的。
后来,孙胜荣去了派出所,不过徐州有一百多个人叫张爱民,和张爱民年龄相仿的有四五十个,一个一个找下去,实在很难。
2019年,好巧不巧,张爱民做了一些小生意,有人在他门口打架,张爱民担心出事便报了警。派出所民警发现报警的人叫张爱民,赶紧通知了孙胜荣。孙胜荣恰好在国内,第二天一早就坐车赶来了。
孙胜荣和张爱民约在一家饭店见面,张爱民的朋友担心张爱民遇到坏人,或者被有心机人利用,决定和他一起去。
几个人到了饭店,张爱民看到眼前的孙胜荣除了个头高一些,一些,五官还和之前一样,兴奋地说:阿云,真的是你啊,你怎么会在这里?
孙胜荣的心情比张爱民激动很多,他抱着张爱民哭出了声,这些年他一直在找张爱民,他以为两人再也见不到了,没想到如今竟然心想事成。
张爱民带孙胜荣回家做客,张爱民的妻子做了一桌子丰盛的饭菜。孙胜荣看着张爱民八十平方的小房子,开了多年的二手车,还有房间内简陋的家具,鼻子泛酸。如果不是张爱民当初无偿帮助了他,也许他不会有今天。
他告诉张爱民,他现在做生意,手里有点小钱,他这次回来就是来报恩的。眼下张爱民退休在家,居住的环境也不是很好,他决定花二三百万给他买一套大房子,再花几十万给他买一辆好点的车。
张爱民听到孙胜荣这么说,脸上没有任何欣喜之情。他告诉孙胜荣,他不觉得自己过得很辛苦。
房子和车子是他靠自己的双手打拼来的,虽然有些破旧,可这些都是他的家产啊,他觉得现在的生活很知足。
而且他当年帮孙胜荣只是出于好心,从来没想过回报。如果孙胜荣来看望他,他很感激,如果是给他买车买房,那大可不必。他勤俭节约惯了,觉得还是现在的生活更自在。
孙胜荣见张爱民不要他的钱,便和张爱民的妻子商量,问她喜欢什么样的房子?喜欢什么样的车?
张爱民的妻子和张爱民一样朴实,她告诉孙胜荣,张爱民经常做好事,别人有难,他都会帮忙。他们做好事,只是出于本心,不是为了求回报,如果当初帮忙是为了日后的索取,那当初的善心就失去了意义。
张爱民夫妻俩的话,让孙胜荣有些羞愧。他更加倾佩张爱民的为人,为了报答张爱民当初对他的善意,他决定开一家酒庄,交给张爱民打理。张爱民做事很负责,一年帮孙胜荣赚二三百万。
不过孙胜荣并不在意这些钱,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希望张爱民多一份收入,改善家里的生活,他也能和朋友偶尔在酒庄小聚,增进感情。
后来,孙胜荣发现张爱民夫妻俩为人勤劳朴质,即使管理千万元的酒庄也能保持平常心,不炫耀、不得瑟,他觉得这份品质很难得,便把自己的小女儿和小儿子交给张爱民照顾,他和妻子在国外,和大儿子一起生活。
让孙胜荣兴奋的是,两个孩子读书成绩很好,不仅考试名列前茅,说话做事也十分得体有礼貌。孙胜荣觉得他这次报恩,看似是帮助张爱民,其实是张爱民再次帮助了他。
张爱民曾问过孙胜荣,如果孙胜荣过得不好,他还会回来找他吗?孙胜荣不好意思的低着头说,如果他过得不好,他可能不会回来找他。因为他没有能力报答张爱民的好意,好在他混出了名堂,有能力报答张爱民的恩情。
张爱民诚恳地说,他帮助孙胜荣的时候,就没想过得到什么回报。他希望孙胜荣不管事业成功与否,都记得有他这个朋友。如此,足矣!
左为孙胜荣,右为张爱民
张爱民和孙胜荣的事让我颇为动容。张爱民是个心怀善意的善良之人,而孙胜荣是心存感恩,懂得报答之人,他们因为善意结缘,也因为善意,过上了幸福优渥的生活。
不懂感恩的人,越有钱越冷漠,而心怀感恩的人,越是富足的时候,内心对于爱的理解往往会更加富有意义,更深刻。当年孙胜荣不辞而别,是因为生活困难而无法和张爱系。但是当他有钱时,他越发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
对孙胜荣而言,一个人最大的福报,不是他赚了多少钱,也不是拥有多高的地位,而是拥有一颗心怀感恩,知恩图报的心。如果他当年没有寻找张爱民,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
对张爱民而言,一个人最大的福报,不是付出善意能得到多少回报,而是心怀善意、活得坦荡,知足常乐,内心丰盈。如果当年他听从了朋友的建议,就不会有现在的回报。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助人是善良,感恩是美德。善良不分高低,感恩也不分贵贱。善良是人的天性,因为爱,所以暖心感动。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只要你的心意是好的,不用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不管他们说你精明也好,傻也好,只要你自己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
聪明是一种天赋,善良是一种选择。做人,就应该做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因为善良的人的回报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