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攻略 > 游戏攻略

太阁立志传5家康臣服(丰臣秀吉当年,为何会生出征服北京的想法)

发布时间:2023-05-27 12:06:21作者:小编酱

丰臣秀吉当年,为何会生出征服北京的想法

丰臣秀吉(1536—1598)在日本历史上地位很特殊,后世的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他是一个“战争狂人”,患上了“妄想症”。

很多人初次听他的一些事迹时,也的确会感到震惊。比如,他曾计划征服大明王朝,定都北京,然后将北京周边的疆土分封给跟随他的武士;他还扬言要征服印度。他不只是想想而已,还真将这一计划付诸实施。1592年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就是他实施计划的第一步。所以,有人声称他是图谋侵略的始作俑者。

这些说法中包含着事实和对事实的部分认知,但还远远不是历史的。我们有必要重新理解一下秀吉图谋北京这一政治意志的来龙去脉,进而确认他在日本的自我意识演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占据的位置。

从日本的角度来说,丰臣秀吉非但不是战争狂人,还是一位大英雄,“永远是日本国的英雄”。他精于韬略,所作所为堪称日本自古代以来国家——亦即大陆——的反映,或者说,是这个国家精神自我实现的重要一步。

♦ 丰臣秀吉像

从15世纪中期开始,作为日本实际中央的幕府——此时为足利尊氏于1336年创建的“室町幕府”,第十五代将军足利义昭(1537—1597)时最终灭亡——大权旁落,各地大名相互割据、彼此征伐不断,日本进入了历史上的“战国时代”。丰臣秀吉活跃的时代,其实已经到了战国时代的末期,也就是16世纪的晚期。这位丰臣秀吉就是结束日本战国时代的关键人物。

我们先略微看一下此时世界的整体状况。从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末,世界正处于巨变时代。我们耳熟能详的欧洲宗教改革、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的展开、教的世界传教等等,都发生在这个时代。16世纪后期的,大致处于明朝的神宗万历年间。这个时期,骚扰帝国东南沿海近两个世纪的得到了平定, 商品经济、思想文化都处于高度繁荣和开放的状态。

秀吉并非等闲人物,他对于这些世界史级别的事件,可以说都了然于胸。当然,秀吉也不是从天而降,突如其来,而是很多历史因素共同造就而成。实际上,他出身卑微,身材瘦小,容貌丑陋,绰号“猴子”;他只是凭借着过人的谋略和异常的勇武, 加上风云际会,才成为改写历史的大人物。

在这些条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他跟对了人。他加入了一位名叫织田信长(1534—1582)的大名的部下,从最低微的位置逐步上升为主将。织田信长也是日本战国时代末期的著名武将,率先提出了“天下布武”,也就是用武力统一天下的口号。织田信长有着雄才大略,但为人凶悍残忍,得罪了手下一位叫明智光秀的大名。结果,在一次重要的征战途中,光秀发动叛乱,在京都的本能寺杀害了织田信长,这就是发生在1582 年的有名的“本能寺之变”。

导致了秀吉的上位。秀吉取得了织田信长的继承权之后, 足智多谋的本领得到了全部的发挥,最终在1590年结束了日本持续一百余年的军阀混战局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在日本历史上, 这个时代被称为“安土桃山时代”(1573—1598 或1568—1600),又被称为“织丰时代”。

♦ 织田信长像

在重建国内秩序过程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重建了天皇的权威。在此前一个多世纪的内战中,这个源远流长的皇家体系完全不被战国群雄所重视,与足利家族的幕府同样处于衰败、接近崩溃的状态。秀吉在稳固了自身的霸主地位后, 迅速在京都大兴土木,重新修缮了皇室破败不堪的宫殿。另外, 他还恢复了被织田信长极力打击、破坏的体系,表达了他尊重、回归传统的政治意识。

在后世的历史叙事中,有人认为同他的国内统一与海外征讨相比,他最重要的功勋就是护卫了皇室的尊严。因为这些表现,天皇赐给了秀吉“丰臣”这一表达尊贵的姓氏,并将最高的“太政大臣”这一头衔也颁发给了他。传统政治思想与实践中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说法。其实,“天子”即便失去了实际统治的权力,依然是“权威”的代表,是一种“软实力”,意义不容小觑。丰臣秀吉尊皇的做法又为随后取而代之的德川家康继承,日本的皇统得以延续下来。

秀吉实现了一统天下的政治抱负后,并未“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因为他说的“天下”并不仅仅指日本。事实上,国内秩序重建甫见成效,丰臣秀吉就表达了投鞭渡海、问鼎中原的宏大志向。这一点和东亚大陆上群雄逐鹿时的情形非常类似,他要进军大陆。其实,早在为织田信长进行日本西部征讨时,他就将自己的志向投向了东亚大陆。比如,当织田为鼓励他出征,允诺事成后将赠与他土地时,他留下了这样的说法:“君欲赏臣功,愿以朝鲜为请。臣乃用朝鲜之兵,以入于明,庶几倚君威灵,席卷明国之兵,合三国为一,是臣之宿志。”这就是说,他要降服朝鲜和。秀吉性格直率,如此表达出的“宿志”,堪称不是虚言。

当然,孤证不立,只有一条证据说明不了什么。由于秀吉的“宿志”关乎我们试图揭示的日本的国家,我们这里再举几个例子。

据记载,秀吉在1585年出任“关白”(相当于摄政)后,即表达了征服明朝的意愿;1586年,他在给一个军事盟友的通告中又说:“予将申大志于。”同一年,他还向一位耶稣会传教士传达了同样的意向。时隔一年,在接替织田信长的地位后再次西征、完成九州平定时(1587年),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再次提道:“以快船遣使高丽,命其臣服日本内里,否则来年以成败相见。至于唐国, 于我等有生之年,当入掌中。”这里说的“唐国”,指的是明朝。其实,在平定九州之前,他就指示部将,要准备“朝鲜渡海, 征服大明”。1588年,秀吉要求琉球王国服属朝贡;1590 年,他进一步要求琉球充当征服明朝的先锋。

他的朋友、天主教耶稣会会士路易斯·弗洛伊斯(Luis Frois) 也留下了和秀吉的一次谈话记录,可以旁证秀吉的志向。秀吉的大意是说,当他达成征服整个日本时,就会转向征服朝鲜和, 而且,“即便出师未捷身先死,他也不会介意,只要将来会称他为敢于从事此大业的第一个日本主君”。1590年,他采取了进一步的行动,致书朝鲜国王,要求朝鲜充当征服明朝的先锋。国书中有如下闻名后世的说法:

秀吉鄙人也,然当其在胎,母梦日入怀。占者曰:“日光所临,莫不透彻,壮岁必耀武八表。”是故战必胜,攻必取。今海内既治,民富财足,帝京之盛,前古无比。……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诸番后至者,皆在所不释。贵国先修使币,帝甚嘉之。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会军营,以为我前导。

从这一系列的言行来看,秀吉欲征服大陆的想法,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长久以来就有的志向,也就是他说的“宿志”。那么,秀吉这样宏大的“宿志”或曰抱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1591年,秀吉的朝鲜通景辙玄苏曾私下里对朝鲜通信副使金诚一说,明朝禁止与日本的朝贡贸易,这使得秀吉怀恨在心,动了征讨的念头。因此,他希望朝鲜能从中斡旋,协助日本重开和明朝的贸易之路。这位还威胁说,当年高丽带领元军攻击过日本,如果朝鲜能帮助日本“假道入明”,秀吉将不计前嫌,不对朝鲜进行报复。这些虚虚实实的外交辞令,透露出一些经济方面的考量。

还有历史学家将秀吉随后发动的侵略朝鲜的战争,解释为由于出身低微而要获得名誉的补偿心理。此外,也有历史学家认为,秀吉侵朝行动是出于维护国内秩序的需要,也就是将国内过剩的兵力投向海外。但这些解释都低估了秀吉的“宿志”,只能说是一种表面观察。

事实上,当秀吉说要“统一天下”、“平定天下”时,他不是在喊口号,而是在有条不紊地实行着自己的计划;他的“天下” 观念最初就超越了日本一国之内,指向了世界。至于他的设想, 诸如“自辽东直袭取北京,奄有其国,多割土壤,以予诸君”等等说法,与其说是战争的目的,不如说是战争动员的口号。在前面提到的致朝鲜国王的国书当中,他宣称自己是母亲“梦日入怀” 而生,正是模仿汉武帝刘彻母亲“梦与神遇”而诞生的神话故事。这或许是他更深层的的表达。秀吉意在表明自己是“太阳之子”,为一统东亚世界作观念上的准备。

当物质力量准备就绪后,1592年3月13日,秀吉下令渡海征讨朝鲜,日本史书中的“文禄·庆长之役”、朝鲜史书中的“壬辰倭乱”、史书中的“万历朝鲜战争”由此爆发。此时,秀吉总共出动九路大军,总人数将近十六万。这年5 月,朝鲜王国的首都汉城陷落,秀吉向养子、时任关白的丰臣秀次表达了征服明朝后的构想,其中包括让后阳成天皇以及秀次移居北京、秀吉自己定居宁波,同时要求琉球、吕宋(菲律宾)等朝贡,并最终征服天竺(即印度)。显然,这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战略。

♦ 后阳成天皇像

由于朝鲜水军和明朝援军的奋勇抵抗,秀吉的超大规模军团虽然占领了大部分朝鲜的国土,但在军事上并未取得决定性的胜利。1593年7月,中日双方开始议和;秀吉提出的主要条款包括迎娶明朝皇女为天皇后妃、将朝鲜半岛南部的四道(大约半岛的一半)割让给日本、朝鲜国王永世臣服日本等。这些当然是妄想, 自然遭到了明朝的拒绝。经过反复的外交谈判之后,明神宗派遣册封特使于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9月进入大阪城,向秀吉赠送服饰、王冠、金印、诰命等,册封其为“日本国王”,同时加封日本重臣四十名。

由于入主中原是秀吉的宿志,受封“日本国王”并未让他获得实利,他当然不肯善罢甘休。1597年,秀吉重新组织总数超过十四万人的大军,再次发动侵略战争,日军与联军的战况呈现出胶着的状况。第二年8月,秀吉突然撒手人寰。他的接替者不得不将全部撤回日本国内。这场实际持续了七年的战争正式结束。

关于丰臣秀吉图谋北京,后世的很多历史叙事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但我们有必要更进一步,透过这些历史表象去观察更深层面的东西。

从世界秩序的视角来看,战争引发了一系列重大后果。明王朝为维护东亚朝贡—册封体制,出兵援朝,结果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引发了国内的各种矛盾;不到半个世纪,王朝就在内忧外患中走向了灭亡。这一时期正是世界格局发生巨变的时期,东西两种文明开始发生碰撞和交流。在晚明时期,的知识分子与同时代的欧洲知识分子已经有了很多的联系。比如,大名鼎鼎的教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就和明朝的著名学者、政治家徐光启(1562—1633)、李之藻(1564—1630)、杨廷筠(1557—1627)有紧密的交往,这三人最终也都皈依了教。通过这些交流活动,的士大夫们接触到了开普勒、伽利略等当时欧洲著名科学家的学说和理论。很遗憾的是,这个向世界开放的过程因各种原因而走向了没落,其中之一无疑就是明朝的覆灭。

与此相对,日本出兵朝鲜,挑战中华王朝,试图建立以自身为中心的朝贡—册封体制,这一历史经验进一步强化了日本对朝鲜半岛及大陆绵延不绝的。事实上,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迅速制定了侵略朝鲜和大陆的政策,可以说就是丰臣秀吉征服计划的翻版。这是一个如此忠实的翻版,以至于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视为偶然,而应认为其中有着一以贯之的逻辑。重要的是,当两种同型的相遇时,动用硬实力的战争就无法避免了。

因此,秀吉图谋北京这件事与其说是他个人的妄想,不如说是日本国家与民族精神的呈现。日本从古代时就形成了和同型的“大国”意识,也就是日本版的天下意识。到了战国时代,秀吉借助武力统一日本的东风,试图一举实现成为大国的夙愿。正因如此,江户时代的儒者赖山阳(1780—1832)在其著作《日本外史》中对秀吉赞誉有加:“使太阁生于女真、靺鞨间,而假之以年,则乌知覆朱明之国者不待觉罗氏哉!盖其为人,酷肖秦皇、汉武,而雄才大略远出其右。”顺便一提的是,1829年刊行的这部《日本外史》在明治维新前后大为流行,正是这些说法与国家发生共鸣的一种表象。

在秀吉的侵朝军中,日本的“神国意识”也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在日军取得“临津江之战”的胜利后,当时的战记《高丽日记》就将历史上神功皇后“三韩征伐”的故事——实质是神功皇后动员诸神朝鲜的传说——与战场记录重叠在一起。事实上,在出征朝鲜之前,“日本是神国”这一观念就在当时的武士、从军当中广为流传,成为侵略朝鲜的一种意识形态。

那些在历史上留名的大人物,无论他们的外在言行看起来多么不可思议,实际上都是民族深层精神的展现,或者说是民族精神的代理者。从这个角度观察一下当下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家的言行,就会发现他们万变不离其宗,都在忠实地呈现着各自的民族精神。如果把民族精神、民族比喻为地下的流水或地壳下涌动的熔岩,那么,所谓的英雄人物就是冲出地表的喷泉,就是火山的爆发。如同这些自然现象改变了地表面貌,历史人物也会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

如何评价丰臣秀吉这个人

丰臣秀吉的特点,就是有能力、残忍、自大。

因为丰臣是同源、平、藤原一样的氏,现在史学界一般都喜欢按照战国时代称呼苗字的习惯,称他为羽柴秀吉,本文同。

先来说说有能力。

羽柴秀吉的出身并不算高,其父筑阿弥或是织田信秀的同朋众,或是清州织田家的一个杂役,因而一开始子承父业的秀吉也只是个在大名家打杂的百姓而已。

不过,信秀之子织田信长是一个独具慧眼的主公,他一眼看出了羽柴秀吉的能力,在织田信长征服天下的过程中,羽柴秀吉不断地立下了战功。在灭亡浅井家后,羽柴秀吉受封浅井家的近江国旧领,后来又成为织田家攻略西国的军团长,从一介百姓,成为了织田家的家老之一。

所以,他非常有能力。

秀吉非常残忍

羽柴秀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非常残忍。

秀吉的织田家家臣时代,受到主公织田信长的影响,秀吉攻略城池也喜欢采用围而不攻、待其自落的战法。例如攻打鸟取城时,羽柴秀吉就曾大量地购买当地的粮食,导致后来毛利家无法在鸟取城购买到足够的兵粮,不到一个月就耗光了粮食。

耗光粮食以后的鸟取城,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非常可怕。

若是说合战的残忍是无法避免的话,秀吉的另一个残忍则是体现在对待亲戚上。

羽柴秀吉的母亲大政所的也是百姓出身,大政所年轻时不大检点,或许又是受到日本独特的“夜这”(男子晚上去别家找女子幽会)影响,羽柴秀吉的兄弟姐妹可能有些数量,但是最终他承认的兄弟姐妹只有早年就呆在一起的羽柴秀长等人。

按照传教士弗洛伊斯的记载,羽柴秀吉出任关白以后,曾经有个年轻人自称是羽柴秀吉的弟弟,最后被羽柴秀吉给斩首了。羽柴秀吉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妹妹,在尾张国务农,羽柴秀吉得知此事以后,故意派人去认亲,欺骗妹妹与妹妹一家前往京都,最终也全部处以斩首。

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掩盖黑历史,羽柴秀吉不惜杀死这些兄弟姐妹。

到了晚年,羽柴秀吉为了给亲生儿子铺路,杀死了外甥兼养子羽柴秀次一家,他的残暴做法,引起了许多大名的不满,最终也给自己的掘墓。

最后一点,就是自大

羽柴秀吉的自大,体现在他妄图出兵朝鲜,征服海外,在明军入朝以前,羽柴秀吉甚至一度想亲自前往朝鲜指挥作战。

即便是在“文禄之役”中吃瘪以后,征服朝鲜无望的羽柴秀吉也仍旧想占据朝鲜半岛南部负隅顽抗,将这些地方给消化,从而发动了“庆长之役”。即便到了羽柴秀吉去世之前,他还依旧策划了第二年增兵朝鲜的计划。

也幸亏老天爷收走了这个自大狂,否则这场让东亚三国都劳民伤财的战争还不知道会继续多久。

如果织田信长不死,日本历史会被改变吗

如果织田信长不死,日本历史大概率是局部改变,大势不变。

一、织田信长不死,将会建立织田幕府

1、日本战国三杰之首

织田信长原是日本尾张藩国的大名(即地方诸侯首领)。1560年,骏河藩国大名今川义元,率领4万人马进犯尾张藩国。结果织田信长以几千人马出战,奇袭击败十倍于己的来敌,声震全国。

1568年,室町幕府的足利义昭等人争夺第十五代征夷大将军继承权。征夷大将军(简称将军),是实权高于天皇的全国最高军政首领。势力日益强大的织田信长,率军护送足利义昭进入京都,帮助他取得了将军继承权。

1573年,织田信长与足利义昭公开决裂。织田随后强攻幕府,逮捕足利义昭,将其流放至河内国。

室町幕府宣告灭亡。

织田信长掌权后,挟天皇以令诸侯,提出“天下布武”主张,推行武力统一全国。

1582年,织田信长消灭了甲斐的武田氏。一统天下之伟业,已指日可待。

日本战国三杰:织田信长

2、本能寺之变

织田信长有三个得力助手:部属明智光秀、丰臣秀吉,以及盟友德川家康。

消灭武田氏后,织田信长便派遣丰臣秀吉,前去反叛势力最强的毛利氏。5月,遇到强敌的丰臣秀吉向织田信长请求增援。

正在安土的织田信长,命令明智光秀组织部队前去增援。随后带着百余名随从进入京都,并住进本能寺。

1582年6月2日凌晨,文武双全的明智光秀,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带领13000多名士兵,偷袭本能寺。织田信长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最信任的部属,竟然会反叛自己。奋战受伤的织田信长,最后退回内屋,切腹。

明智光秀叛杀织田信长之事,因过于突然仓促,事后内部一片愕然,外部也一时无人响应支持。

而他派去与毛利氏联络的密探,竟然被丰臣秀吉抓到。丰臣秀吉不动声色,迅速与毛利氏达成和解;并且立即昼夜兼程回兵明智光秀。

6月13日是,丰臣秀吉与明智光秀在山崎展开天王山之战。众叛亲离的明智光秀迅速溃败。其后明智光秀逃出战场,不知所终。

一贯智勇双全的明智光秀,为何贸然发起本能寺之变?这成为日本历史一宗著名悬案。

3、织田不死,就没有德川幕府

本能寺之变,丰臣秀吉成为最大赢家。他迅速成为织田家臣中的核心人物。他将织田信长儿子的年幼嫡子,拥立为幕府将军,自己则垂帘听政。织田信长一手打造的家族,落入丰臣秀吉手中。成为挟天皇以令天下的新一代枭雄。

1589年至1590年,丰臣秀吉发动小田原之战,灭掉关东最强大的后北条氏,基本统一日本。

丰臣秀吉的核心部属,是“五大老”: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宇喜多秀家、毛利辉元、小早川隆景。

丰臣秀吉临死前,将不满6岁的儿子丰臣秀赖托孤于五老,要求他们效忠丰臣家,辅佐幼子。

但丰臣秀吉死后,五老中的德川家康迅速崛起,打败五老中的反对者,进而打败丰臣秀吉家族势力。最终于1603年,成为全国最高统帅“征夷大将军”。

随后,德川家康在江户设立了幕府。史称江户幕府,也称德川幕府,拉开其260多年的统治序幕。

德川家康:建立德川(江户)幕府

如果织田信长不因本能寺之变而死,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就不会崛起。生前已是”挟天皇以令天下“的他,必定会建立属于自己的幕府,开创自己家族的织田幕府时代。

二、织田幕府的结局,会与德川幕府的结局相同

1、幕府的形成

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叫天皇。

相传,天皇是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中大神的后代。天皇是神道教的最高领袖,也是日本国家的最高领袖。

1156年7月,天皇家族内部首次出现争夺皇位之事,引发了”保元之乱“。

虽然皇族两派的斗争迅速结束,但由于两派都借用了武士的力量,原本处于社会底层的武士,开始参与国家政事。政治地位不断攀升。

1192年,武士家族河内源氏的源义朝的第三子源赖朝,被封为“征夷大将军”。

这一年,源赖朝将军在镰仓设立幕府,开创日本幕藩政制。

幕府,原来是将军带兵出征时的营幕。源赖朝将军掌控了国家的统治权后,幕府就成为将军统治全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它与皇室的朝廷独立并行,并凌驾于皇权之上。

自此,以天皇为代表的贵族统治时代结束,天皇成为书面上的国家代表和象征。

2、德川幕府的特点

镰仓幕府结束后,是室町幕府。织田信长虽然流放了足利义昭而结束了室町幕府,却和丰臣秀吉一样,为他人作嫁衣,将德川家康推到将军宝座,建立了德川(江户)幕府。

幕藩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1)分权制度

幕府的权力,名义上是天皇授予的。但皇权被幕府架空了。全国分为200多个藩国。藩国拥有自治权,但必须服从于幕府。

(2)阶层森严:

社会严格分为四个阶层: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各个等级界限森严,世袭不变,互不通婚,衣食有别;严禁跨界工作。

(3)重农抑商

以土地为核心统治工具,将农民、武士牢牢锁在土地上,并且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4)闭关锁国

尤其到了德川幕府后期,清除西方带来的教,驱逐洋人、禁止海上贸易。只向邻国大清帝国学习,将自己锁在象牙塔中委琐发展。

3、德川幕府的落幕

(1)洋枪大炮来了。

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佩里率领舰队两次闯进江户湾,迫使日本开港通商(史称黑船事件)。德川幕府迫于军事压力,不顾天皇反对,与美国签订《神奈川条约》。随后,又与荷、俄、英、法等国家签订类似条约。“闭关锁国”宣告崩溃。

(2)全国”攘夷“失败

西方工业产品进入日本后,对日本的农业和手工业造成很大的打压。于是,以黑船事件为导火索,全国各地的藩国,以及皇族一派,要求德川将军“攘夷”,将洋教清除去、将洋人赶出去、将海关锁起来。并向英、美等舰发起进攻。

英、美、法、荷四国迅速联合行动,发起军事攻击。各“攘夷”藩国立即被打回原形,一败涂地。攘夷派迅速觉醒:洋枪大炮之下,“攘夷”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此后,再也不提“攘夷”之事。

(3)全国“尊王倒幕”行动

幕府制度延续600来年,农民越来越穷,不少武士也兼职养家。工商业者也富不起来。

“攘夷”行动失败后,反对派将战略调整为“尊王倒幕”,即幕府的统治,将其权力归还天皇。

1867年1月30日,压制倒幕派的孝明天皇去世,不满15岁的明治天皇即位。

明治天皇:主导了明治维新

幕府反对派迅速联合了天皇,号召起武士,甚至农民及工商业者,向末代将军德川庆喜发起进攻。

1868年1月,以萨摩、长洲两藩为主力的天皇新军,与幕府军在京都附近鸟羽、伏见激战。德川庆喜战败,撤回江户。

1869年6月,天皇新军出征北海道,攻下幕府的最后据点。日本全境统一,幕蕃政制结束。

三、织田即使不死,近代日本仍直上明治维新之路

如上,如果织田信长不因本能寺之变身死,他会成为新一代幕府开创者。

对于日本自身发展的轨迹来说,织田信长会改变日本的局部历史。

但是,织田信长的不同结局,不会改变世界格局下的日本发展趋势。

1、同样会遇到西方的洋枪大炮。

世界格局下,西欧及美国迅速崛起。到了19世纪,欧美的洋枪大炮一定会敲开日本的国门。

而奋起抵抗更先进的西方文明,结果也一定是偃旗息鼓。放弃“攘夷”的发展思路。

2、同样会发现更好的老师

日本是个文化输入国。不耻于向老师学习。

从唐朝开始,日本就作为核心导师,学习政治、文化。直至清朝。

日本还是个聪明的学生。不会学习隔壁老师的重大缺陷。唐代时,没有照搬灭绝人性的制度;宋朝时,没有照搬残害奴化女性的缠足恶习;明朝时,没有照搬禁锢思想的八股文风;清朝时,没有照搬祸国殃民的毒品。

幕府末期,日本开始发现比隔壁更好的老师——西欧和美国。

无论织田信长怎么改变幕府时代的历史,但到了近代,必定选择相同的路:不再向已经衰落的隔壁老师抄作业,转而全面学习欧美文化。

3、同样会维新成功,踏上近代强国之路

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颁布《五条誓约》,提出: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破历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等。

4月21日,公布政体书:天下之权力皆归太政官。大政官之权三分为立法、行政、司法权。太政官,即内阁。三权分立的雏形形成。

1871年,日本派出48人的使团,向欧美12国考察学习。20个月后,使团成员一致认为:全盘西化,向欧美学习。

1873年9月,使团成员陆续回国。通过十月,即征韩论争,改组、巩固了维新。

1889年,颁发《大日本帝国宪法》。这是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

1890年,引进西方议会制度,开设”帝国议会“。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至此,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即近代天皇制。

明治维新的目标口号是:“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而这些目标,都取得了骄人的成果。

通过短短几十年,日本就成功“脱亚入欧”,跃升为亚洲强国。

综上,织田信长如果不死,会改变日本的局部历史发展轨迹。但融入世界发展大环境中后,日本的近代历史轨迹,大概率不会发生方向性的变化。

为什么的春秋战国,很多青年人并不了解,却对日本战国津津乐道

日本那么多原创动漫,长篇动画,单机游戏,古典小说都是以战国为基础描写的,而且很大程度上和的三国时期联系在了一起,如今日本文化入侵的这么严重,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吗,你看我这种看动漫的对于东京甚至觉得比北京更有熟悉感。啥时候文化宣传得当,会发现的历史更加异彩纷呈。

西方的军事家与的兵家除了兵家四势还哪些不一样

除了四势以外,私以为主要的差异是:

1. 西方军事家擅分析,中事家擅总结归纳。故而前者篇幅浩瀚、内容细致(如《战争论》),非专业人员难以学习;而后者篇幅及文字简练(如《孙子兵法》),不同人员均可学习。

2. 西方军事家多只论纯军事,而中事家把军事置于社会、经济、战略、政治、民心、环境等条件下来考虑。

3. 西方军事思想主要是解决军事问题,而中事家的军事思想除了解决军事问题,还是一种哲学思想,可用于政治、经济、商业、企业等任何组织的规划和管理中。

当然,这里说的只是相对而言的关注点、侧重点不同,而不是说就决然的渭泾分明,毕竟军事的资源、技术、目的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主要是达成目标的思想、方法不同。

收藏

相关资讯

相关游戏

更多 >
  • 热门资讯
  • 最新资讯
  • 下载排行榜
  •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