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建议,建立体系缩短医生培养时间。他表示,目前国内医学生毕业后教育和研究生培养是割裂的,医院还有规培和专培制度,体系较为混乱。
应该建立体系使人才培养更加节省时间,医生拿到执业证书后,哪怕不是博士也可以看病。葛均波表示,学历不等于能力,他呼吁建立协调机制,让好医生、医学科学家并存。
中国有4000多家县医院,这些县医院的外科主任受制于时代的限制,并没有读那么久的书,也没有研究过分子、基因、靶向、但依然承担了8亿非一线、大型城市的人口的医疗重任,这是为什么?
因为看病它的基础在器官,而不是分子生物靶向基因。真正的人才培养,就应该将医生和医学科学家分开,医学归医学,科学归科学。不能拿科学家的标准来要求医生,更不能因为一个医生科学做的好就认为这是个好医生。
关于缩短时间,首先要剪掉的就是实习,有规培的存在,实习完全没有必要。医学教育体系的症结,并不是培养时间过长,而是长短不一,目标不明。
最终能够拿到医师执业证书的医学生,从四年制的大专助理医师,到学医十七年的博后规培出站都可以。连读学历教育的学制包括七年制、八年制;不连读的学历教育又有并轨培养:专硕并轨规培;专博并轨专培;
毕业后教育的规培又有涵盖不同学历层次的5+3(本),8+3(硕),11+3(博);结束规培毕业后教育中又有(目前)自愿加入的专培制度(3-5年);
一个医学生成长为医生,可能不断在学历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之间横跳,在教育部和卫健委两个部门之间来回,也在养老鼠和写病历之间往返;
如果目标是培养临床医生,那么基于规培的临床理论、专业技能考核就是重点,及时把规培、专培加起来,时间拉长,只要这个时间成本最后能够被认可,专注临床的医生能够被肯定,那么也算目标明确。
而且假若工作以后的薪酬有所保证,时间成本并不是一个大的问题。参照美国的医师薪酬体系,即使是所有医生都要求博士,所有博士都要求规培,所有专科医师再要求专培。
美国的医生,仍然是最热门的职业之一;反观中国,医学生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三十岁博士毕业才开始进入临床工作,却拿着几千块的月薪,连自己的温饱都存在问题;
而在可预见的未来,自己的薪酬也没有保证——绩效奖金说扣就扣、夜班费停发、职称晋升受限等等。在房价高企、生活成本上升的大中城市,医生的成长周期更长,获得稳定收入时间更晚。
2018年开始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免除了所有医学生的学费(5.5W美元/年),而2023年的中国医学生,还在网络上抗议为什么专硕和规培同工不同酬。
规培培养应该改制,不应该大包大揽的去多个科室轮转,这完全就是给边缘科室减轻压力。规培真正的改制应该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专业为导向培养,让学生有“获得感”。
点击收藏本站,随时了解时事热点、娱乐咨询、游戏攻略等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