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烟花爆竹到底能不能放”——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而且今年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尤其激烈。
一来是因为部分地方政府在陆续出台新规,北京、辽宁、大连、山东东营等地规定可以限时燃放;更重要的是,慢慢走出三年疫情阴影的人们,渴望用一场烟花来迎接新的生活。
近三年疫情,每个人都不容易。人们压抑了许久的郁闷心情,太需要一次彻底的释放。正所谓“新年新气象、好运好风光”,人们期待在春节这个万象更新的日子里,借着节日的种种仪式感,来驱散阴霾、祈福祝愿。
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今年过年,尤其不应该随意燃放烟花。当下,疫情仍未彻底远遁,冬季本就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燃放烟花所造成的空气污染,会加重病人病情。
最早印象里禁烟花是因为十年前炒作pm2.5而下的禁令,后来又出现了《穹顶之下》的风波,因为环保而引发的争议也越来越多。
不过往后十年内雾霾问题显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汽车尾气,工业废气,沙尘暴等问题才是关键),毕竟烟花一年就这么个时间段会放,而那些原因是一年到头都在排放。
虽然雾霾问题得不到好转,但是民众一是没了过年氛围,二是实际生活没有好转(比如环京带因为控制排放而导致的供暖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烟花对于环保问题的影响可能会有,但效果甚微,禁了也就那样,不如不禁。
有人说,烟花会炸伤人,每年都要有很多人因为烟花进医院,制造医疗挤兑这个逻辑就更是无中生有了,如果拼死亡率,那么应该禁止开车,把烟厂酒厂给关停。
每年因为这类原因导致的死亡人数甚至比新冠还多,不过人们察觉不到的原因是因为媒体不提,假如官媒矩阵一天到晚都在播报高血压糖尿病的死亡人数,卖糖和卖盐的都能因此被干到倒闭。
烟花每年就那么一个时间段放,效果更是微乎甚微,如果真的关心民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建议把烟草行业和茅台在内的酒品行业都给关停,事实上是一群根本不在乎你生活实际状况和死活的人,却在那里关心你的健康。
事实上,在舆论“两极对立”的表象之下,政府政策并非只有“严格禁放”和“想放就放”两个选项。
上策:合理划分燃放和禁燃的区域、时间、方式、责任等因素。由官方牵头,以组织、团体燃放为主,为民众带来观赏体验,这样做符合现代化治理的要求,有一定的治理成本和可控的代价;
中策:严禁燃放。从生产、销售、燃放等各流程进行全面管制,并且明定相关责任,如有违反行为,就追求相关主官的责任,一旦涉及到官员的官帽子,他们大概就能尽心尽力地想方设法控制住。这是治理成本较大,代价较小的策略;
下策:全面放开,不进行任何限制,任凭燃放。这是治理成本较小,代价较大的方式,因为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以及技术面网络下沉造成的舆论氛围和生活情绪,再叠加民众原本就较低的安全意识和法律责任意识,全面放开后烟花引起的安全事故必然会比往年燃放时更高发。
其实可以发现,大多治理问题相对合理的上策选择基本都是走中间路线,而中策和下策则大概是对立的两个极端。
此外,在已经“松绑”的地区,有关部门也需要做好配套措施,比如严查劣质烟花爆竹、避免扰民、加强安全宣传、做好消防应急预案等等。应对周全一些,争议也就少一些。
如何让民众过一个安全健康又“年味儿”浓郁的春节?这是一道“既要又要”的难题。
当然,从更深厚的背景思考,春节是浓郁的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典型符号,鞭炮则是这一符号的显著标志,如果以所谓“文明”或“安全”为由一禁了之,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点击收藏本站,随时了解时事热点、娱乐咨询、游戏攻略等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