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攻略 > 游戏攻略

加恩的报复飞机怎么炸_“宽”字组词有哪些词语

发布时间:2024-05-07 17:14:22作者:小编酱

加恩的报复飞机怎么炸

“宽”字组词有哪些词语

“宽”字组词有:宽仁、宽大、宽广、宽容、宽厚。

如果要击溃,美军需要多久

美国炸是衰落的开始,进兵是美国的开始。

高丽和辽宋在当时是什么关系

高丽就是个骑墙的,一方面与辽接壤,怕挨揍,只能做小媳妇儿,一方面捧着宋朝老大哥,指望着挨揍时能帮着拖一把

擒鳌拜第一功臣索额图,后来如何了

索额图是索尼第三子,出身于贵胄之家。其父索尼历事太祖、太宗、世祖三朝,是清朝的开国勋臣。顺治皇帝驾崩时,遗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

康熙六年(1667)七月,康熙帝亲政,深感鳌拜“欺朕专权,恣意妄为”,决意清除鳌拜及其党羽。鳌拜势大,恐生事端,遂召索额图(时任侍卫)以弈棋为名,进宫谋划。清除鳌拜,索额图实为首功,随后被授予国史院大学士。康熙九年(1670)十月,索额图为保和殿大学士,任纂修《世祖实录》,十一年(1672)告成,加太子太保。几年时间内,索额图便由侍卫跃居重臣高位,升迁之速,罕与匹敌。

后来的仕途中,索额图因为贪纵骄横被革退,不久又被起用,后人多认为这与擒拿鳌拜又是太子外叔祖父有关。《尼布楚条约》谈判时,索额图任首席钦差大臣。

“本朝第一罪人”的来历

索额图在后来征讨噶尔丹时,多违康熙之意,屡遭申斥,心意怏怏,遂在康熙四十年(1701)九月,借口年老乞休。然而乞休并非其本意,故多有怨言。

索额图兄噶布喇之女是康熙的皇后,康熙十三年(1674)生太子允礽,索额图是太子的外叔祖父。允礽于康熙十四年(1675)十二月十三日立为太子,时年不足2岁。康熙三十六年(1697)二月行兵宁夏之后,太子失宠。

允礽失宠之时,也是索额图再次遭到申斥后不久。太子引舅氏索额图为奥援,索额图本心怀不满,遂竭力趋奉太子,引阿迷达、麻尔图、额库里、温待、邵甘、佟宝等为党羽。其中有的也是因获罪而心怀怨愤之人,如“温待、额库礼,俱犯重罪流徙之人,因其年老,令回京师。伊等应安静以养余年,乃与索额图结党,妄论国事,妄自犯尤”。(载于《清圣祖实录》)

以索额图为首的一批老且怀怨之人,趋奉太子,居然口称能,对不附己者施威震众。从其“妄论国事”可知,索额图心怀叵测。对于索额图助太子为虐,康熙早已留心,说“朕皆访知”,而事态之严重,使得康熙不得不对索额图采取断然处置。上图影视剧中的允礽

康熙四十二年(1703)五月十八日,发布上谕云:观索额图,并无退悔之意,背后怨尤,议论国事,伊之党内,朕皆访知。……伊等结党议论国事,威吓众人。且索额图施威恐吓,举国之人,尽惧索额图乎?……伊等之党,俱属利口,愚昧无知之徒,被伊等恐吓,遂极畏惧。果至可杀之时,索额图能或被人杀俱未可料,虽口称,被杀者谁乎?至索额图之党,汉官亦多,朕若尽指出,俱至族灭。朕不嗜,嗣后尔等若与索额图绝交,将伊所行之事举出,尚可,不然,被索额图株连,必如噶褚哈,阿思哈,被灭族之祸。(载于《清圣祖实录》)

康熙四十二年(1703)五月十九日,命将索额图拘禁,乾清门侍卫传谕索额图曰:尔任大学士时,因贪恶革退,后朕复起用,尔并不思念朕恩。即若养犬,尚知主恩,若尔者,极力加恩亦属无益。朕差人搜与尔行走之江潢家,得书字甚多。朕亦欲差人到尔家搜看,但被尔牵连之人甚多,举国俱不得安,所以中止。朕若不先发,尔必发之,朕亦熟思之矣。朕将尔行事指出一端,就可在此。尚念尔原系大臣,朕不忍心,但若著尔闲住,又恐结党生事,背后怨尤议论,着交宗人府与根度一处拘禁,不可疏放。(载于《清圣祖实录》)

索额图于五月十九日被拘禁,据《康熙起居注》记载,七月初二日之前,于禁所被处死。

康熙四十七年(1708),上谕云:从前索额图助伊(太子)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

索额图虽死,然其助太子“潜谋大事”一案并未了结。

太子被废,诸皇子希冀储位,迭出。太子复立,为恶更甚,在廷臣中广植党羽,允礽党中很多索额图属人,康熙断定“索额图之党竟不断绝,俱欲为索额图报复。”遂命将诸人锁拿,监禁宗人府,严加审讯。允礽党剪除后,康熙五十一年(1712)十月,太子被废黜。

允礽之再废亦因“索额图之党竟不绝断,俱欲为索额图报复”。索额图助太子“潜谋大事”,是太子废立反复之肇端,故康熙说:“昔立允礽为皇太子,索额图怀私倡议,凡太子御用诸物俱用黄色,所定一切仪注,几与朕相似,骄纵之渐,实由于此。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

20多级BL法师有地方去刷怪吗

20多级BL法师有地方去刷怪吗?冰系天赋怎么加?:你做过 加恩的报复 这个任务吗?我觉得这个任务让你杀怪的地方就不错,都是20多级的人型怪,掉钱还有毛料。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胡林翼,为何连曾国藩都

简而言之,胡、曾二人英雄惺惺相惜,互相欣赏,但性格特点及做事风格迥异,在很多方面,曾国藩的短板,恰好是胡的长处,因此,才会有曾国藩都自叹不如之说法,胡有哪些优势是曾所不具备的呢?

▶能屈能伸,让曾刮目相看

话说胡林翼是有名的官二代,年轻时,风流任性、自恃才高,与曾本不是一个圈子的人,虽然二人既是老乡,又是同事,年龄相当,但年轻时,交往不多,在曾眼里,胡是一个浪荡公子,而曾彼时“土包子”一个,但骨子里傲慢有加,对胡这样的官二代,没有什么太多好感。

事情的转折在于,胡因考试,受到牵连,咸丰皇帝一怒之下,胡被派了个闲职,胡心里憋屈,果断辞职回家,继续的生活,一去就是6年之久,但胡的雄心壮志尚未被磨灭,在林则徐等人的劝说下,胡买了个官当,可不是个好差事,他跑到贵州安顺当了知府,安顺这个地方,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穷乡僻壤,匪祸连连。

在曾眼里,胡这样的富贵公子,在大西南呆不久,几个月就得跑回来,但这回他想错了,胡到了贵州,居然声名鹊起,剿匪事迹直达北京,连咸丰皇帝也亲自过问,从此,曾不再以一个玩世不恭的官二代来看胡。

▶玩转权术,追求高效,屡屡破格

受曾邀请,胡主动请缨从贵州调走,回到湖南曾的麾下,与曾军中的大将罗泽南亲如兄弟,胡再次让曾眼前一亮,罗泽南是真正穷苦出身,论身份,胡此时为湖北按察使,比罗高很多,学历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但胡与这个秀才将军成了莫逆之交,曾混迹官场多年,满清的政治,不玩权术多半混不走,但曾的权术只针对上级,逼不得已才会使用,而胡只要对自己有用,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霸气,这是曾不具备,但非常理解的。

比如:胡任湖北巡抚一职时,咸丰不放心汉人做大,派心腹官文来牵制胡,官文一身坏毛病,胡要想在湖北有所作为,首先就要搞定官文,于是胡采取了拉拢措施,首先,主动示弱,语言讨好,其次,经济腐蚀,再次,打入敌人内部,胡让母亲认了官文小妾做了义女,这样一来,官文就成了自己人,胡在武汉的拳脚才能放开。

凡此种种,数不胜数,相比之下,胡的真正优势在于将“道术”和“权术”有机结合,曾更偏重“道术”,其次,胡做事追求效率,大胆破格,曾相对保守,十分把握才出手。这是两人的不同之处,但两人从本质上都是一心为公,目标一致,所以二人成了优势互补、相互信任的好朋友。

雍正帝即位后,是如何对待胤禩的福晋郭络罗

康熙朝晚年的时候,众位康熙皇子为了争夺皇位,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九子夺嫡”大戏,康熙的皇四子胤禛成为这场皇位争夺战的最后赢家,在康熙皇帝去世后,成功登上皇位,成为了历史上的雍正皇帝。

而伴随着雍正皇帝的登基,除了早在康熙在世时就遭到圈禁的大阿哥胤褆、废太子胤礽,以及始终与雍正保持密切关系并在后来被委以重用的十三阿哥胤祥外,其他参与“九子夺嫡”的众位康熙皇子则尽皆遭到了雍正极为残酷的报复与破坏,从而相继迎来了自己的“”,难得善终。

在这其中,结局最为悲惨的当属雍正在“九子夺嫡”时期最大的政敌同时也是他最为主要的皇位竞争对手八阿哥胤禩了。雍正四年(1726年),已经彻底坐稳皇位的雍正开始向胤禩发难,胤禩不仅被削宗夺爵、革除黄带子,还被治罪圈禁、折磨致死,就连他的名字也被改为了“阿其那”,而其子弘旺同样改名“菩萨保”,同样遭受到了雍正的极度折磨。

然而,雍正对于八阿哥胤禩的还不止此,胤禩的嫡福晋郭络罗氏也遭到了雍正极为严厉的惩治,最终也只得以自尽、挫骨扬灰的悲惨结局收场。

实际上,雍正以如此决绝的对待一个女人,不仅仅是出于对胤禩的“恨屋及乌”,更重要的是郭络罗氏一直以来就是雍正“最为痛恨的女人”,这份恨意甚至说丝毫不亚于对待胤禩,而这也最终注定了胤禩嫡福晋郭络罗氏最终凄惨的结局。

迎娶郭络罗氏,成为八阿哥胤禩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郭络罗氏,是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从小便受到岳乐的极度宠爱。

安亲王岳乐,身份地位是极为显赫的,他是努尔哈赤的孙子,顺治皇帝的堂兄,是康熙的伯父辈。他与顺治皇帝的关系非常好,以至于顺治在临终前曾想过让岳乐继承自己的皇位,最终在孝庄太后以及深得顺治信任的外国传教士汤若望的劝阻下,顺治才放弃了这一想法,从而让自己的第三子康熙继承了皇位。

岳乐本人在清朝一统天下、定鼎中原的过程中,出力不少,并且在后来平定“三藩之乱”的时候立下大功,因而康熙皇帝对于岳乐也是极为的赏识与尊崇。

所以,作为对于安亲王岳乐家族的褒奖,在康熙的主持下,八阿哥胤禩正式迎娶了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郭络罗氏为嫡福晋。然而,这样的一次看似普通的家族内部的政治联姻,却就此成为了胤禩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八阿哥胤禩的生母良妃卫氏,辛者库出身,地位非常的卑贱,这也使得胤禩在夺位竞争中,起点非常的低,尤其是与其他出身较为高贵的皇子,如大阿哥胤褆、太子胤礽、十阿哥胤䄉相比,朝堂上的外戚支持势力是极度的匮乏。

然而,在迎娶了郭络罗氏之后,胤禩随即得到了安亲王岳乐家族的鼎力支持,包括安亲王岳乐本人,以及袭承岳乐爵位的安郡王马尔浑,还有岳乐之子景熙、吴尔占等人,皆站在了胤禩一边,成为了“八爷党”的重要核心骨干力量。

康熙四(1709年),马尔浑去世,就是景熙和吴尔占检举、揭发托合齐等人聚众会饮,并且恳请康熙皇帝彻查,这才捅出了震惊一时的“托合齐会饮案”,而太子胤礽也因“聚众会饮、缘结朋党”牵连其中。

而伴随着“托合齐会饮案”被勘破,胤礽也被康熙皇帝第二次、同时也是最后一次废黜,并遭到圈禁,从而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

而这也成为了安亲王岳乐家族对于八阿哥胤禩鼎力支持的一个缩影。

实际上,不仅仅是岳乐家族,就连郭络罗氏本人也在“九子夺嫡”中为胤禩出力不少。

她不仅能将府中事务打点的井井有条,同时,还为八阿哥胤禩积极地出谋划策,堪称标准的“贤内助”。在当时就有人评价,她在八阿哥身边发挥的作用,丝毫不会比“八爷党”之中的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以及其他核心骨干差。

郭络罗氏自家出身高贵,硬生生的压过胤禩一头,同时又能够为胤禩切实提供重要帮助,再加上她性格彪悍、脾气火爆,“八阿哥惧妻”也就此成为了当时人尽皆知的秘密。

然而,也正是由于郭络罗氏本人以及整个岳乐家族给予胤禩的支持与帮扶,也就此招致了雍正的极度愤恨。

雍正登基,郭络罗氏也逐渐迎来了自己的。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成为“九子夺嫡”的最终赢家,成功登上皇位。

然而,此时雍正的皇位并不稳固。雍正在“九子夺嫡”时期一直采取“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策略,使得朝中除了十三阿哥胤祥以及隆科多外,并没有其他的支持势力,这也使得雍正在朝堂上处于一种势单力孤的局面。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胤禩却得到了朝中绝大多数官员们的支持,甚至还出现了在“一废皇太子”后,官员们为了拥立八阿哥胤禩为新太子,进而公开与康熙“叫板”,反对复立胤礽的情况。不仅如此,康熙朝时期权势地位最为显赫的几大外戚家族势力,整个钮祜禄氏家族和叶赫那拉氏家族,以及除隆科多外的其他佟佳氏家族成员,也尽皆站在八阿哥胤禩一边,直到雍正登基之后,也依旧保持了对于八阿哥胤禩的忠诚,同时对于雍正也相当的“敌视”。

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将胤禩晋封为廉亲王,并安排其署理工部事务,并兼任理藩院尚书,以此来对“八爷党”成员进行拉拢和安抚,从而顺利完成权力的过渡与交接。

雍正这样看似大度的举动,的确是“骗”过了许多人,不少曾经胤禩的旧部不仅纷纷上门向胤禩道喜,甚至还劝谏胤禩等人应该放下对于雍正的成见,安心辅佐。

可就在这个时候,胤禩的嫡福晋郭络罗氏却说道:

“有何喜可贺?恐不能保此首领耳!”

可以说郭络罗氏的此番言论,无异于是在给雍正拆台,随即招致了雍正的巨大不满。

而在此后,开始逐渐找各种理由和借口,对八阿哥胤禩进行打压与惩治,郭络罗氏则是安心陪伴着自己的丈夫,不仅进行安抚与劝导,还继续为其出谋划策,同时与“八爷党”的其他骨干及其家属也保持了非常密切联系,这更加招致了雍正对于胤禩与郭络罗氏这对夫妻的愤恨之情。

雍正四年(1726年),皇位已经彻底稳固,并且自己的政治势力已然培植完成的雍正,开始对八阿哥胤禩动了杀心。

正月初五,雍正下令将胤禩革除黄带子,并由宗人府除名,随后将其囚禁于高墙之内,胤禩也在这一年的九月初八,被最终折磨致死,还有一种说法是胤禩为雍正所毒杀。

与此同时,雍正也没有就此放过他一直以来极度愤恨的胤禩嫡福晋郭络罗氏。

在雍正的安排下,郭络罗氏被勒令强行与胤禩“离婚”,并被赶回了其母家。

“令尔等前去将朕谕旨降与胤禩之妻,革去福晋,逐回外家。降旨于伊外家人等,另给房屋数间居住,严加看守,不可令其往来潜通信息,若有互相传信之事,必将通信之人,伊外家亦一人不赦。尔等回来后,再将此旨降与胤禩。嗣后,伊若痛改其恶,实心效力,朕自有加恩之处。若因逐回伊妻,怀怨于心,故意托病不肯行走,必将伊妻处死,伊子亦必治与重罪。”

然而,这样的惩治仍难解雍正的心头之恨,最终雍正又以“(郭络罗氏)毫无畏惧,忿然而去,甚属可恶,亦不可容于盛世”为由下旨:

“令允禩之妻自尽,焚尸扬灰。”

至此,郭络罗氏与八阿哥胤禩这对患难夫妻,也算是携手共赴黄泉之路了。

当然,郭络罗氏背后的整个安亲王岳乐家族,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牵连,为雍正的盛怒所波及,遭到了极为残酷的打压。

俗话说“无情最是帝王家”,这句话在八阿哥胤禩及其嫡福晋郭络罗氏身上得到了最为切实的体现。

郭络罗氏,仅是一介深处庭院之内的妇人,只因自己的丈夫卷入到了残酷的“九子夺嫡”之中,她只是做了在她看来是一位“贤妻”应该做的事情,结果就遭到了雍正的嫉恨,最终丈夫胤禩因为夺嫡失败而遭到了残忍报复,就连她也不能幸免于难,只得以非常凄惨的结局收场。

至于雍正以如此手段严惩胤禩嫡福晋郭络罗氏,除了要发泄其对于整个“八爷等集团”之外,更重要的是,这是在给他的政敌和反对者们提出了严正的警告和威慑,所以这其中更多的还是出于政治目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郭络罗氏无疑也就此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她的最终结局也更是让人倍感唏嘘。

庚子五大臣为什么被杀害

首先要看庚子五大臣动了谁的奶酪?要知道慈禧执政的合法历來有争议,而对外宣战是她获得合法的捷径,所以一向软弱的她一时之间异常兴奋。五大臣反战是鸡蛋碰石头找死!谁为他们就看他们对谁有利,当然是西方列强!

五大臣的

乾隆七下江南,真的是痴迷于江南美女吗

不在山水不在美女,在乎的是国家社稷,在乎的是税收,江南税费关乎和准格尔部的战争,扬州一地税收就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这是南巡主要目的。

李鸿章就是去逛了一下圆明园,为什么皇帝就

说起李鸿章逛圆明园受处罚这件事,还得从他第二次出国回来说起。在游历了俄、德、比利时、法、英、美各国后,李鸿章于1896年10月3日归来,还是在大沽口登陆。这是李鸿章第二次出国,没有背负令人沮丧的条约,自然神清气爽。

以73岁高龄出国访游,水土能服,身体无恙,真是“喜得生还”。在国外奔波辗转190天,终于重踏故土,不禁有“子瞻还朝如梦中之慨”。在给旧日幕僚吴汝轮的信中,李鸿章心绪之激动复杂可见一斑,我们可以从这封信中推测一下李鸿章当时的心情:

他心里有得意,得意在各国所受优待与媒体关注。也有感慨,感慨国外能上下一心、积富为强,而为所无。进而忧虑,忧虑,政杂言多、生财无方。一句“每于纵观之际,时增内顾之忧”,道尽了一个“见过世面”的晚清大臣的生逢末世之哀。虽身处异国7个月,李鸿章对此间大事并不隔膜。甲午战后掀起各种改革的讨论,其中就有关于人才培养的问题。

9月21日,礼部尚书孙家葡于上奏提议设立京师大学堂,“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感于“数百年积重之势”,李鸿章对此不但赞成,还认为应该裁并全国的书院而改为学堂,分门分年学习功课,学成就授予官位,并暂停其他的仕进之途,说不定过个二十年能“风气变而人才出”。行笔至此,或许是对的改革前景不抱希望,或许是觉得自己的地位和影响非比从前,笔锋一转,叹道仅仅是空言罢了。

在天津休息了两周,10月17日,李鸿章进京复命。可能是忙于与日本签订《通商行船条约》之事,朝廷并没有理会他。直到21日,李鸿章才获准请安召对。

想必是很想把这段日子来的见闻与想法倾吐而出,他强调了各国的强盛与的衰弱,认为亟需改革,却只换来光绪帝一句“与恭亲王商办”的敷衍之语。

受挫的李鸿章趁机请退,未获允许。而在翁同龢同一天的日记中,他只记录了李递交国书、宝星,并无特别的对话,可见翁同龢这样的大员对李鸿章口中的改革不以为然。

三天后,李鸿章奉上愉,命在总理衙门行走。同一天,却还有另一道意想不到的明发上谕:

本月十五日,李鸿章擅入圆明园禁地游览,殊于体制不合,著交部议处。寻议革职,得旨,加恩改为罚俸一年,不准抵销。

原来10月21日,在李鸿章召对的同一天,他顺道逛了下圆明园。不想,此时圆明园正在大修,由废园变为禁地。但仅仅因为这样,就明发处罚李鸿章,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一向好强的他在别人来访时,也不禁流露出“悲哀和心酸”的神色。大学士不管部,而去当一名全职的总理衙门大臣,己经感到委屈,又在同一日受到罚俸的“加恩”惩罚,实在是始料不及。

借用赫德的话,朝廷是在提醒李鸿章,他看似一路风光地归来,不应有太大的期待,而是“同别人一样应该‘原地踏步'和‘听从命令’!”换句话说,这给大家传达的政治信号是:李鸿章并不受重用。

“宽”字组词有哪些词语
收藏

相关资讯

相关游戏

更多 >
  • 热门资讯
  • 最新资讯
  • 下载排行榜
  •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