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梢蛇和菜花蛇的地位
当然是菜花蛇地位高了。有百蛇之王称号。菜花蛇的优势;1;虽没有毒牙,但体型庞大,攻击力非常强,以“死亡缠绕”的绞杀,完全可以实力碾压对方。菜花蛇能长到2.5米以上,最大能达到3米,体重可达到10~20斤,躯体粗壮紧实,“肌肉”感十足。2,在遇到威胁的时候,菜花蛇门内的门腺就会释放出一种恶臭气体攻击、熏晕对手,给自己争取到短暂的时间,趁机逃跑。这散发出来的“臭气”,没有毒性,但腥臭无比!而蛇类嗅觉系统发达,对气味非常敏感。菜花蛇放出的“臭屁”会让对手无法忍受而跑得远远的。凭借着“放臭”,菜花蛇也能捕杀不少老鼠和各种蛇3,菜花蛇对毒蛇是免疫的,而且它还是毒蛇的克星和,虽然菜花蛇本身无毒,但它自身却对多种毒蛇的毒液免疫,而且还自带抗毒血清,这也是毒蛇害怕它的原因,因为菜花蛇的这种血清可以让它免于被毒蛇毒害的命运。
莽山烙铁头号称世界上最贵的毒蛇,究竟是为什么一条价值上百万
1996年,当时我国的人均月工资只有几百元时,在黑市上有一种蛇的价格却被炒到了100万,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莽山烙铁头,因此,莽山烙铁头也被称为世界上最贵的毒蛇。那么,问题来了,莽山烙铁头为何能够价值百万呢?它有何特殊之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小青龙”的真面目在粤湘交界的南岭山脉,生活着瑶族,在瑶族有一个传说,相传他们是伏羲和女娲的直系后人,只不过瑶族人逐渐有了人性,才脱离了“人面蛇身”的形态(神话中伏羲女娲是这种形象)。不过在山岭之中,还生活着一种体型庞大,长着白色尾巴的蛇,瑶族人认为这是与他们有着共同祖先的生物,称它为“小青龙”,并且将其奉为图腾。但是,一直以来,“小青龙”也不过是代代相传的神话生物而已。直到1984年,莽山林区有一位职工被毒蛇咬伤,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所以该职工被送往当地有名的治疗蛇毒的医生陈远辉那里进行救治。陈远辉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将职工身体内的蛇毒排干净,被咬的职工讲咬它的蛇就有着白色的尾巴,因此,陈远辉认为这就是瑶族人口中的“小青龙”。之后,陈远辉就开始上山寻找“小青龙”,但是一直也没有找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989年9月,莽山林业局的员工在保护区内发现了两条大蛇和一群奇怪的小蛇,之所以说它们奇怪,是因为它们黑褐色并且布满了黄绿色小点的身体竟然有一条白色的尾巴,至此小青龙的原型找到了。之后,闻讯而来的陈远辉赶来将带着一条小蛇找到了爬行动物专家赵尔宓,经过仔细的研究发现,这是一个全新的物种。由于该蛇的头部呈三角形,酷似一块烙铁,加上它仅在莽山被发现,所以第二年,赵尔宓与陈远辉联合署名将其命名为莽山烙铁头。至此,我国又多了一种独有的大型毒蛇。(下图为陈远辉与莽山烙铁头的雕像)被炒到百万天价的莽山烙铁头莽山烙铁头的价格被炒到百万是发现在1996年之后的事情,而它之所以被炒到天价,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稀有性。莽山烙铁头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蛇类,而且起初它们只在莽山被发现,虽然之后在我国广东也发现了野生个体,但是从2007年到如今,在广东仅发现了2条(一雄一雌),而且即便是莽山也只有约500条左右。也就是说全世界范围内,可能就只有500条莽山烙铁头,这种稀有性已经超过了我们的国宝大熊猫,因此它又被称为“蛇中大熊猫”。而且作为一种毒蛇,莽山烙铁头竟然拥有与蟒蛇差不多的体型(体长不及,最长2.03米,但是粗壮,这一点从最大的莽山烙铁头体重达到了17.75公斤)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正是因为如此稀少,且寻找难度较高,所以在一些不法分子的炒作下,在96年,它就在黑市上被炒到了上百万的天价。第二:保护。虽然莽山烙铁头早在1989年就被发现了,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这使得在90年代初的几年内,有些人进入莽山捕捉了一定数量的莽山烙铁头,这也是它们能够流入市场的原因。到了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根据该蛇的局限分布以及数量将其划入了到了濒危物种。成为了濒危物种有了相关的禁止捕捉和交易政策之后,流入市场的莽山烙铁头越来越少,于是在这一年,它的价格被彻底的炒上了百万天价。莽山烙铁头的真正价值当然,百万天价只是黑市的炒作,当热情褪去,人们还是要回归理性,因为作为一种毒蛇,莽山烙铁头的毒液并不稀奇,它只是长的像蟒蛇,但有毒,再就是稀有罢了,人买过去又不能得到什么,相反的,一个养不好,还容易被它给送走了。最关键的是莽山烙铁头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换句话说它就是“牢底坐穿蛇”。这么一看,是不是它对我们也没有什么商业价值了。不过,莽山烙铁头有它真正的价值。首先,作为我国独有且比大熊猫还要珍稀的动物,莽山烙铁头的存在必然会增加我国生物的多样性。其次,莽山是我国的一片净土,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没有被破坏,因此在生态中,莽山烙铁头也担任着重要的职责,比如控制野生啮齿类动物的数量。而且其本身也是有天敌的,当然是幼体状态下,它们会被大型的猛禽、鼬科动物等捕杀。因此,如果因为人的贪念,导致一个物种的消失,显然这是悲剧的,而且没有了莽山烙铁头,莽山的生态链必然也会受到影响。除了它对生态的作用外,莽山烙铁头本身就是一种恐怖的毒蛇,贸然去捕捉,无疑是在找死。首先,判断毒蛇毒性有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LD50,也就是用皮射的杀死一半以上小白鼠所需要的最小剂量,通常用mg/kg表示,数值越小毒性越强,比如目前已知的最毒的蛇为内陆太攀蛇,它的LD50数值为0.021mg/kg,而国内毒性最强的毒蛇为银环蛇,其LD50数值为0.08mg/kg。但莽山烙铁头的LD50只有4.3mg/kg。乍一看这个数值很小,但是作为我国体重最重的毒蛇,它的单次排毒量可达300毫克以上,这使得毒性不算很强的莽山烙铁头依然具有极强的杀伤力。其次,莽山烙铁头的毒素为血循毒(蛇毒主要以血循毒、神经毒、细胞毒以及混合毒为主),被这种毒蛇咬伤的特点就是伤口有灼伤感,流血不止,伤口逐渐的肿胀,如果不及时治疗,被咬伤部位可能会坏死,因此这种毒素又被称为“烂肉毒”。因此,单说蛇毒的危险性,我们也不应该对它们打什么主意。总结莽山烙铁头当年的天价是让一些不法商人以其“稀有性”和“特殊性”(长得像蟒,但却是毒蛇)炒起来的,这显然是一个泡沫,因为对于我们来说,它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而且我国一共有科学家对其进行了人工繁育,一旦成功,这个泡沫就会破灭。但是,作为一种野生动物,它对生态的影响是巨大的,最关键的是它是我国独有的物种。而且作为一种排毒量巨大,毒性极强的蛇类,贸然捕捉和运输也是有生命危险的,并且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去打它的注意,无疑是在作死。
蛇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天敌有毒吗
蛇的踪迹遍布世界各地,除了南极以外,其他的五大洲都有分布,甚至海里也有蛇分布,踪迹遍布了热带雨林、寒带针叶林、热带草原、温带草原、温带森林、沙漠、海洋、湿地等生态系统,甚至在农田、城镇这些人造的生态系统也可以生存。蛇是鳞龙次下纲的一个目,有几千个物种,可以说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演化出了不同角色,各个成员的习性、大小、特征、形态都大不相同,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至于天敌这个词更加不可以随便用,因为天敌这个词代表了一定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一方必然是另一方的猎物。而蛇目的成员自然是有的有天敌,有的没有天敌。而天敌种类繁多,我们也不能笼统地说有毒或者无毒。因为一些天敌是有毒的,大部分是无毒的。当然能力有限,我也只能说一些蛇类的天敌。这个相信看过相关纪录片的人都很熟悉,尽管蜜獾并没有像营销号上吹嘘的那么强大无敌,也会偶尔被非洲岩蟒所捕杀。但是蜜獾也可以称得上一位捕蛇高手,可以捕杀当地的毒蛇而且还拥有了一定的抗毒效果,也曾经弄死过岩蟒。不过蜜獾的抗毒性也只能防御当地的蛇毒。非洲地区的一种獴科动物,不过大家最熟悉的纪录片里捉毒蛇的场景不是他们。当然他们也可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躲避毒蛇的进攻后迅速向毒蛇发起进攻,当毒蛇筋疲力尽之时,再快速咬断蛇头。不过捕杀蛇技巧仅限于毒蛇,遇到蟒蛇就只能逃跑,否则会被杀死。又是一种獴科成员,虽然名气远远不如非洲的獴科成员,但是捕蛇能力也毫不逊色,它们专门以毒蛇为食,而且比起群殴的貂獴不同,他们可以一己之力击杀眼镜蛇。听名字就知道,这种物种是专门以蛇为食。特征是有一双细长的腿,看起来十分失调。他们飞行能力不强,是一种专门地栖的鸟类。遇到蛇通常做法就是直接地对着毒蛇头部踩上一脚,蛇就在这样的打击下一命呜呼。这种东西也是物如其名,与蛇鹫不同,他们与别的猛禽一样,喜欢在空中突袭,遇到蛇后用强壮的后肢把蛇给抓住,再用嘴巴把蛇头咬碎,之后囫囵吞咽下去。虽然海雕并不以蛇为主食,更偏爱吃鱼,但是遇到海蛇的时候,他们也并不介意抓来吃。当海蛇浮到水面之时能够迅速把蛇抓起。眼镜王蛇可以说是毒性最强的蛇之一,而且庞大的体型、敏捷的动作让许多动物望而生畏,因此成年眼镜王蛇可以说在印度是没有天敌的。但是眼睛王蛇却特别喜欢吃蛇,而且毒蛇在眼镜王蛇的食谱里占据的比例很大,有的时候甚至吃眼镜蛇。不得不让人想讲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眼镜王蛇不同,王锦蛇虽然也具有高度的食蛇性,但是这却是一种无毒蛇。他们动作迅速,能够躲避毒蛇的攻击,之后用体型压制像蟒蛇一样迅速缠住毒蛇,让毒蛇无法动弹,接着从头部开始吞噬毒蛇。该蛇性情暴躁,又叫菜花蛇,喜欢在田野活动,也吃老鼠,是一种十分珍惜的物种,我们要好好保护他们。除此之外,也有许多以蛇为食物的猛禽、蛇类甚至一些笛鲷、鳗鱼都有吃海蛇的行为,鉴于篇幅和能力,就不介绍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搜。但是我们可以知道蛇的天敌大部分是没有毒的,但是食蛇毒蛇有毒。
老人为什么说打蛇,要么打死,要么就不要打呢
1995年29岁的余兴泉在橡胶园不小心踩到饥肠辘辘的巨蟒,招来杀身之祸,最终被巨蟒吞食。人类对蛇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见到蛇避之唯恐不及,许多事例更是让人毛骨悚然。余兴泉橡胶园遭遇巨蟒1995年9月4日晚9时45分左右,在警局值班的警员阿布沙马接到余兴泉兄长报案。当时余兴泉的兄长十分慌张、恐惧,他说自己的弟弟余兴泉正被巨蟒吞食,怕是凶多吉少,希望警员前去救援。据余兴泉的兄长描述,当天傍晚7时左右,余兴泉到橡胶圈修理水泵,可是过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回来,家人于是开始四处寻找,却未见余兴泉的踪影。晚上9点多,余兴泉的兄长到距离自家300尺外的沼泽地寻找,在那里他看到了骇人的一幕:夜幕之下,一条巨蟒,正张着血盆大口,吞噬着一个人,而被巨蟒卷缠着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家苦苦寻找的余兴泉,当时余兴泉的头部和肩膀已在蟒蛇口中……看到如此骇人的一幕,余兴泉的兄长大惊失色,惊慌之下他只能逃离现场,向警方求救。听到余兴泉兄长的话,阿布沙马一度怀疑自己的耳朵,这样的事情简直闻所未闻,不过看着对方恐惧的表情,不像是在开玩笑。他不敢掉以轻心,马上与另3名同事赶到现场。抵达现场的阿布沙马亲眼目睹了巨蟒缓慢吞食余兴泉的过程,简直令人毛骨悚然,这条巨蟒长约21尺、重达140公斤,它正享受着眼前的“美食”,完全没有在意阿布沙马等人的到来。它一边吞食,一边发出巨大的“咕噜咕噜”的声。阿布沙马拿出随身携带的相机想将这骇人的一幕拍摄下来,也许是镁光灯干扰了原本正在努力吞噬猎物的巨蟒,它居然把余兴泉吐出。不过此时余兴泉的头部至肩膀处,沾满了胶白黏液,他早已经窒息而亡。阿布沙马和同事举起长枪朝蟒蛇头部连发4枪,将这条巨蟒置于死地。用活蛇泡酒被咬伤黑龙江的方先生一直为儿子脸上的痤疮苦恼不已,这些年他也带着孩子各处医治,用了很多方法也无法根治,最近他听说用活蛇泡酒可以治疗,于是决定给儿子试试。方先生千方百计找来3条蝮蛇,他想把蛇放进事先准备好的塑料桶里,然后再放酒。放第一条很成功,放第二条时,已经钻进桶里的蝮蛇突然转过头,恶地咬住了他的手。尽管他戴着手套,可是方先生还是感到一阵疼痛,他把蛇硬塞进了桶里。不久,方先生发现被蛇咬伤的创口开始肿胀,左手食指处明显肿胀,并已发黑,方先生立即赶往医院进行治疗。和方先生有同样经历的还有哈尔滨的王女士,她患有风湿病,听说蛇泡酒有些效果,于是将一条蝮蛇放进盛有高度白酒的玻璃酒缸中,并且浸泡了近3个月时间。后来王女士见玻璃缸里的酒喝得快见底了,她想用筷子将蛇挪一挪位置再添点酒,没想到蛇被泡在高度白酒里长达3个月居然没死,也没醉,蛇一经触碰,立刻“活”了,还咬伤了王女士的右手。为什么蛇泡在酒里居然不死不醉?原因很简单,家用酒瓶密封性并不好,会使部分空气进入酒瓶,蛇并不会因为缺少空气窒息。另外,蛇的生命力极强,它在遇到缺氧、缺水等恶劣环境时,蛇会进入休眠状态,即便不喝不吃也可以存活几年时间。这些都是真实事例,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谈蛇色变”,蛇的外形让人感觉毛骨悚然,老人们经常告诉我们“要么不打蛇,打就要打死”这是什么道理呢?老人们为什么说不要轻易打蛇?(一)蛇不会轻易伤害人类黑龙江的刘玉平是农场里的一名普通农妇,今年51岁的刘玉平靠养蜂为生,2006年,一条松花蛇无意间来到她家,她不仅没有把蛇赶走,反而与蛇共处15年。据刘玉平回忆,刚开始发现屋里进来一条蛇,她吓得够呛,她本想用棒子把蛇打死,后来又没忍心下手,只是把蛇赶出去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过两天这条蛇又领了一条蛇进来。刘玉平觉得这事挺新鲜,她想自己在这里养蜂多年也没有个伴,于是就没把蛇赶走。起初,刘玉平以为小蛇只是在她这里暂住几天,说不定过两天就走了,没想到,这两条蛇不仅没有走,来她家“借宿”的蛇还越来越多。现在她的屋子里大蛇有20条左右,小蛇更是多得数不过来。刘玉平说:“每年四月份,就有许多蛇从山上下来,在我家屋顶繁殖,到了七月份再上山。15年来,这些蛇从来没咬过我,自从有了蛇,农场里的老鼠少了,保证了蜂蜜的安全。”现实生活中,像刘玉平这样能和蛇和平共处的人不在少数。有的人会把蛇作为宠物,其实大多数蛇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它们遇到人类会尽快离开。(二)有些蛇对人类的攻击是致命的蛇一般不会攻击人类,但当你离它太近,让它觉得受到威胁,或者你已经与它发生了身体接触引起了它的反感,比如你试图捉蛇,或者不小心踩到蛇时,它就可能会攻击你进行自卫,像黑曼巴、眼镜王蛇,它们脾气相当火爆,会激烈反击,而这种反击可能是致命的。以黑曼巴蛇为例,这种蛇体长能够达到4.48米,仅次于眼镜王蛇的体长。它不仅瞬时移动速度极快(时速可达16-20 公里),而且可以喷射毒性超强的毒液,黑曼巴蛇每次的排毒量在50-120毫克左右,体型较大的黑曼巴蛇单次排毒量能够达到200毫克。但事实上,只要10毫克左右的剂量,就足以让一个成年人死亡。黑曼巴蛇喷射的是一种神经毒素,被黑曼巴蛇咬伤后,身体会彻底瘫痪,出现浑身的状况,并且被咬者会感觉呼吸困难,心跳加速。如果不幸被黑曼巴蛇咬伤,且在15分钟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那么毒液就会蔓延全身,最后导致呼吸衰竭而死。此前一位美国的动物学家被黑曼巴蛇咬伤,注射了32瓶的抗黑曼巴蛇毒血清才侥幸活了下来。(三)有些蛇“喜欢”人类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它真的很“喜欢”你,想要把你吞入腹中。不过目前只有非洲岩蟒、网纹蟒、绿水蚺这三种蛇能把人类这么大的动物作为猎物,但是这三种蛇分别分布在非洲,东南亚和南美,在国内是没有的。所以,老人说看到蛇最好不要打,因为它基本不会伤害你,但是一旦伤害就可能是致命的。因此对于蛇,最好是敬而远之,尽量不要到密林、沼泽等蛇类的领地去,在野外要穿长衣、长裤,带好相应工具,一旦发现蛇,要与之保持3-5米距离,不要轻易去刺激它。打蛇一定要打死吗?民间有“打蛇不死——后患无穷”的说法。老人们之所以说一定要把蛇打死,是怕蛇报复,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科学。(一)断头蛇咬人是为了报复?曾经有报道称,一位洗菜工在清洗被斩断的蛇头时,蛇头忽然张开嘴,咬住了洗菜工的手。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很多人把这种现象理解为蛇的报仇行为。其实,这只是蛇的本能反应而已。蛇属于爬行类动物,它们全身的神经分布非常广,高级神经中枢不太发达,低级神经中枢反而比较发达,简单点说就是蛇的很多动作不需要大脑指挥也能够做出来,因为这些动作可以在蛇的脊椎神经中完成。蛇在被杀死的一个小时内,它的中枢神经依然完好,科学家曾经对断头蛇进行测试,实验表明在蛇被斩断头的二十分钟内,蛇头依然能动且咬合力很强,甚至一个小时之后蛇头还有反应只不过反应渐渐衰弱,不仅是蛇头,蛇身和蛇尾都还能蜷曲扫射。因此刚刚斩断蛇头时,一旦蛇头被触碰或者有人靠近,作为冷血动物它能迅速感知到外界温度的变化,引起条件反射,它会张嘴吐舌头或者迅速弹起咬人。这只是一种条件反射,就像我们的膝跳反射一样,是无意识的动作。除了蛇,其他动物也都有这种本领,比如鱼,已经被清理干净放锅里开始煎了,有的还能蹦两下。杀鸡的时候鸡头被砍下来,鸡的身体被放在地上,过几秒钟鸡的身体竟然自己跑动起来,这说明鸡的身体也存在反射神经网络。人们之所以把蛇、鱼和鸡区别对待,是因为蛇这种软体动物本身就让人觉得害怕,因此才会联想到断头蛇咬人是它的报复行为,其实这并不科学。(二)蛇被打会记住人的容貌,事后报复?我们这里的老人经常说:打蛇打不死,蛇会记住你的容貌,之后会来报仇。小时候不懂,听了这话非常恐惧,并且惊叹蛇惊人的记忆力。后来才知道这种说法是无稽之谈。因为蛇的眼睛虽然能看见东西,但是它们的视力极差,它们一般只能看到直径1米范围内的物体,这和患有一千度近视的人类的视力差不多。这种说法有人可能并不相信,因为蛇即便在黑夜里也可以发现猎物,并可以准确追踪、捕捉几十米外的田鼠、青蛙、蜥蜴等猎物,怎么能说它们视力差呢?其实这不难解释。一般来说脊椎动物眼部的晶状体是放松的,可以自由转动,而大多数蛇类眼部的晶状体只能前后移动,它们投射在视网膜上的物体影像是非常模糊的,因此蛇类的视力非常差。蛇之所以可以在黑夜里捕捉猎物,是因为蛇眼睛与鼻子之间有一个颊窝(双眼与鼻孔之间的深邃凹槽),蛇靠这个特殊的器官进行“热定位”,这相当于红外线感知器,一旦有物体靠近,它们就能通过温度的变化来进行追踪、防御。此外,蛇类的嗅觉非常灵敏,它们的嗅觉器官在舌头上。蛇类的舌尖是呈叉状的,它们的舌头长期保持运动状态,蛇频繁吐舌是要借助舌头测试空气、土地、水中的各种粒子,并将其传递至位于嘴部的犁鼻器(费洛蒙鼻嗅器)以测试气味,从而找出猎物的所在位置。蛇类身体的感应力同样十分敏锐,它们的身体长期接触地面,可以通过身体感应陆地上的震动,一旦附近有其它动物接近自己,它们会第一时间感应到。所以,蛇的视力非常差,他根本看不清楚人的模样,更别提记住“仇人”的样貌了,又何来“报仇”一说呢?打蛇打七寸,“七寸”在哪里?我们一直听说“打蛇打七寸”,这一俗语通常是用来比喻要抓住事物的关键部分、要害位置。但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并不清楚蛇的“七寸”在哪里。我们只能说“七寸”指的是蛇最重要的部位,也就是蛇的心脏所在的位置。但是由于蛇的种类、大小以及长度不同,蛇的心脏位置其实很难判断。再加上蛇不会乖乖等在那里让你打,所以打中“七寸”谈何容易?还有人说打蛇不该打“七寸”而是要打“三寸”,有人认为蛇的“三寸”指的是蛇脊椎骨的位置,脊椎骨是蛇最脆弱的地方,因此最容易被打断。如果打断它的脊椎骨,那么蛇的神经中枢和其他部分就会遭到破坏,自然就没什么攻击力了。其实有的时候蛇也会“假死”,也就是说它被打后会昏死一段时间,过了一会它可能会醒过来。结束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管在哪里看到蛇都不是一种愉快的经历,千百年来人们对于蛇的印象一直没有改观,尽管我们和蛇类的交集并不多,但是它们远比老鼠、苍蝇、蚊子等让人畏惧。其实,每种动物都是生命,都有在地球上生存的权利,蛇的存在有其必要性,这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因为,我们应该尽量与它们和平共处,没有特殊情况最好不要去招惹它们。
十大最毒蜥蜴
1、科莫多巨蜥科莫多巨蜥是已知现今存在的体型最大的蜥蜴,平均体长2—3米;平均体重:雄性79—91千克,雌性68—73千克,最长3.13米重166千克(包括未消化食物在内),圈养的通常比野外的重。它的尾巴和身体几乎一样长,四肢粗细宛如成人手臂,头和排球大小差不多。科莫多巨蜥已濒临灭绝,野外仅存3000只左右,印度尼西亚已在科莫多岛上建立国家公园,以使科莫多巨蜥的家族壮大。2、吉拉毒蜥吉拉毒蜥全长一般为38-58厘米,行动缓慢,尾巴很短,是储存脂肪的器官。身体由细小及不重叠的鳞片覆盖,底部有皮内成骨。体色斑斓呈深色,有黄色、粉红色、浅红或黑色的斑纹,在野外常爬到树上捕食幼鸟或鸟蛋。是北美地区有名的蜥蜴。在美国西南部地区被发现的它们被证明度人类的威胁不大,因为它们移动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它们消耗的食物高达三分之一的重量,并储存脂肪在身体,所以它们饿得慢,也很少找食物。3、白喉巨蜥白喉巨蜥也称为非洲巨蜥,全长1.40-2米,早期曾经被归类为草原巨蜥的亚种,目前已经独立为一种。共有四个亚种:白喉巨蜥、安哥拉白喉巨蜥、东非白喉巨蜥、黑喉巨蜥。其中以白喉巨蜥和黑喉巨蜥比较常见。分布于南非的白喉巨蜥因为背上布满黑色带斑,也被称为带斑白喉巨蜥,在三个白喉亚种中,体色算是比较显眼的一种。而黑喉巨蜥因为喉部黝黑而与其它三个亚种区分开来。基本上,它们的习性是相同的。4、眼斑巨蜥眼斑巨蜥是澳洲沙漠中的顶级猎食者,主要分布在以澳洲昆士兰为主的广泛区域,栖息在干燥的稀树大草原中。眼斑巨蜥可以长达2.5米及重25公斤,平均长2米及重20公斤。 它们比圆鼻巨蜥重及粗壮,但体型较短。它们相对科莫多龙或萨氏巨蜥都显得较为细长。眼斑巨蜥在澳洲很难见到的,且会逃避人类。它们跑得很快,可以四肢或只以后肢奔跑。5、孟加拉巨蜥孟加拉巨蜥身上带有黄色斑点,脑袋呈三角形,身长90多厘米,仅尾部就有50厘米长,体重最重可以达到10.2千克。成年孟加拉巨蜥一般都是灰色或灰绿色,从下巴至腹尾部有灰黑色的斑纹,这些标记通常中,西部地区的深暗些,东部地区的浅轻。孟加拉巨蜥的生存能力极强,以应付广泛的生存环境,从沙漠到热带雨林,季节性多雪的冬天。6、尼罗河巨蜥尼罗河巨蜥是分布在非洲大陆的一种巨蜥,体长可以达到2米,本种是非洲大陆产体型第二大的爬虫类,仅次于尼罗鳄。尼罗河巨蜥是非洲最大的蜥蜴,除了沙漠,非洲的大部分土地都遍布着他们的足迹,是非洲分布最为广泛的蜥蜴之一。尼罗河巨蜥性格比较暴躁而且神经质,比较凶猛,牙齿也比较长,食物方面和普通泽巨差不多,成体体型也比较大。7、帝摩尔花点巨蜥帝摩尔花点巨蜥是澳洲第二大的巨蜥,仅次于澳洲的眼斑巨蜥,最长体长为2.1米,不过平均在1.5-1.7米左右。帝摩尔花点巨蜥又叫做饰纹巨蜥、雷氏巨蜥、树巨蜥,喜欢潮湿环境,通常居住于水边与树木林立的各种环境,有时也会在城市近郊出没。帝摩尔花点巨蜥以鱼、爬虫、蜗牛、小型哺乳动物、腐肉、其他动物的或青蛙为食,甚至会捕食同种的幼蜥。8、刺尾巨蜥成年以后的刺尾巨蜥体长普遍在六十五厘米左右(包括尾巴),虽然比起巨蜥家族的老大科莫多巨蜥来说要差了不少,但是它们的战斗力也已经相当凶悍了,再加上它们身体非常灵活,它们的猎食能力在爬行动物之中堪称是顶级的存在。在刺尾巨蜥所处的生态圈内,只要体型不是太大的猎物,都可能被刺尾巨蜥巨蜥猎杀。由于其本身还拥有一定的抗毒能力,并且皮糙肉厚,所以也可以猎食一些毒蛇。9、砂巨蜥砂巨蜥行动迅速,栖居在干燥的稀树草原与荒地,在受威胁时,砂巨蜥通常会以后脚站立、鼓涨颈部并发出嘶嘶声以吓退敌人,如果无效就会甩动尾巴或张口还击。砂巨蜥适应性强,食性很广,在野外它会猎食甲壳类、小型哺乳类与其他爬行类,也捕食鸟类、两栖类,甚至腐肉、昆虫与爬行类的蛋也照单全收。它的牙齿如剃刀般锋利,可以轻易撕裂猎物。10、沙漠巨蜥沙漠巨蜥是一种巨蜥科的一种生物,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经阿拉伯半岛、中亚沙漠地带至印度间。沙漠巨蜥能在短距离(约100-150公尺)内以时速20公里的速度冲刺,而且食性广泛,以昆虫、小型脯乳动物、窝牛、鸟类、蜥蜴、蛇类,其他动物的蛋和腐肉等为食,也吃其他毒蛇,对蛇的毒液具有特别的免疫力。